
千寻君来回答。
这个问题可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陆地和海洋的差别不仅仅是面积,还有地形。由于海洋的平均深度远远超过陆地的平均海拔,因此海陆互换之后的陆地都是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原本的近海就会变成狭窄的沿海平原。▲海陆面积与地形互换示意图/有错误
最大的大陆将会变成“太平大陆”,面积1.8亿平方公里,是如今亚欧大陆的3倍多,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太平洋的平均深度3957米),最高的山脉是马里亚纳山脉,最高峰是马里亚纳峰,海拔11034米。
最大的海洋将会变成“亚欧大洋”,最深的海沟就是喜马拉雅海沟,最深处8843.44米。
现在的海湾将会变成半岛,半岛将会变成海湾。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原阿拉伯海);最大的海湾是欧罗巴湾(欧洲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岛);最大的岛屿是里岛(原里海),最大的湖泊是澳大利亚湖或者格陵兰湖(原格陵兰岛)。▲太平洋海沟分布
由于太平洋的各大海沟都离大陆不远,因此海陆互换之后它们会成为高耸的海岸山脉,比如秘鲁-智利山脉、汤加-克马德克山脉、日本山脉、阿留申山脉,它们会阻挡“亚欧大洋”和“美大洋”的水汽输送,使水汽无法深入“太平大陆”,那么太平大陆将会产生超过1亿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漠和荒漠,面积是撒哈拉大沙漠的11倍。而且海洋面积只有地球表面积30%的话,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水蒸气、季风和洋流,整个地球的降水量将会大幅减少,届时大约90%的陆地会成为不毛之地,地球上的耕地、草原、森林都会大幅萎缩,可居住的面积大幅缩小,到时候想养活一亿人都很困难,如果还有考虑资源分布的话影响会更大,甚至人类会迎来末日。
南北极的状况将互换,南极会成为一个封冻起来的“南极大洋”,北极将会成为终年积雪的“北冰大陆”。
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海陆面积互换的话,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地球的环境将会比现在恶劣很多。

如果地球表面30%是海洋,70%是陆地的话,这个世界将会大不相同。

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大约为3.62亿平方公里,占比大约为70.89%,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颗星球在太空中看着会如此蔚蓝的原因。
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分析,人们猜想地球在32亿年以前可能全部被海洋覆盖,没有任何一点点的陆地,海洋的占比是100%。随着地球板块运动及气候变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占比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占比调换,单纯从数字上来看可能没什么太直观的感觉,无非就是人们可居住生活的面积变大了,我们周边的海洋变小了,或许以后我们吃的陆地上的食物会增多一些,海洋类的食物会减少一些,但实际上这样调换对于地球的影响可远不止如此。

海洋面积减少,具体会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
【1】全球降雨量将明显降低
地球的降雨主要来自于海水蒸发循环而来,如果海洋面积大量减少的话,那么地球的整体降雨量也必然跟着骤降,特别是那些远离海岸线的地球,降雨量会变得更低。

降雨量减低首先会造成更严重的荒漠化,地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将对降低,哪怕陆地的面积增加了,但大部分土地其实是并不适合种植的,地球农作物的整体产量反而可能比之前还要降低。
降雨量减少也将导致大量河流枯竭,很多内陆地区将变得不再适宜生存,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会相对地降低。

【2】地球表面温度将显著升高
海洋对于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是非常强的,地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与海水蒸发形成的水汽相关。在地球温度过高时给地球降温,当地球温度降低时促进地球回暖,说白了这就像是地球的一个天然空调。

如果地球上海洋面积大量减少,这种调节能力就会大幅度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差也就更加的明显,白天的平均温度可能会上升20—30摄氏度,夜晚的平均温度可能会降低20—30摄氏度,总之届时的地球环境必然比今天的要差上很多。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如果简单的从陆地海洋所占的数字比例上来看,这个世界不会怎么样,无非就是陆地面积大了,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多了,但是从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上来看,地球会变得更加干旱,降雨量减少。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水资源是循环利用的,降雨过程的形成是因为地球上水资源蒸发后,在高空遇到寒流凝结成珠,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从而降落到地球,形成地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当中,世界上70%海洋贡献的蒸发量相当巨大,如果海洋面积减少到30%,那么蒸发量减少一半,而陆地增加一半,可能会早就更多的沙漠。
以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个沿海省份为例,每年夏季基本都会出现梅雨季节,而梅雨现象的形成与海洋有直接关系,随着夏季温度升高,西太平洋上空的水汽加速凝结,在地球自转、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气旋,气旋沿着南部北上,为沿岸的省份带来了丰厚的降雨,但是当海洋面积缩小,形成梅雨的概率就降低了。
再以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为例,这两个地区都处在干旱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受其阻挡印度洋的洋流到达不了青藏高原,故而高原降雨量很低。这里所说的洋流降雨也是指印度洋上空凝结的水汽形成的,这足以见得海洋对地球降雨的重要性,如果世界上只有30%的海洋,那么大部分的热带雨林最终都会消失。
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球,人类赖依生存的星球,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有些人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第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发生颠倒
原来地球上是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发生颠倒后,地球会变成七大洋和四大洲。七大洋为:亚细亚大洋、欧罗巴大洋、阿非利加大洋、南亚美利加大洋、北亚美利加大洋、澳大洋、南极大洋。四大洲为:太平洲、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总体感觉起来名字怪怪的,有点意思。其中,太平洲为陆地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洲,为18134万平方公里;亚细亚大洋为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大洋,面积为4458万平方公里。
第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颠倒后,地球变成了“三分海洋,七分陆地”。陆地面积增加了1.3倍还要多,但人类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75亿,人口密度会大大降低。一方面,人类生活空间变大,耕地面积可能会增多,原来非洲和印度等地的居民面临忍饥挨饿的状态发生改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家担心的事情了,每年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人类居住空间发生变化,世界上人类不在建造高层,而是以独立的别墅为目标,独门独院,人类也不在为住房问题发愁。
第三、环境气候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上的信风带、洋流、寒潮、季风、高低气压转换等自然规律,随着陆地与海洋面积的颠倒,将一去不复返。随之新的气候环境到来,太平洲面积18134万平方公里,水汽难以抵达太平洲中心,因此在太平洲中部会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不仅太平洲,估计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的中心地带也会形成沙漠地带,只是面积大小而已。沙漠地带终年气候干燥,高温少雨,不适合生物生存。在大洲和大洋边缘地带依然是雨水丰沛,气候宜人的地带,人类还是喜欢集中于沿海边缘。但是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的颠倒,水蒸气蒸发量大不如从前,没有那么多水蒸气被蒸发,自然降水越来越少,可能会对庄稼收成,植物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使局部地区发生变化,极度干旱少雨。
第四,一些有趣的变化
地球由“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变成“三分海洋,七分陆地”后一些有趣的变化。比如,原来陆地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米,将变成大洋中最低点;原来海洋中世界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将变成陆地上的最高点;原来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将变成陆地上最大的湖泊;原来陆地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面积38.64万平方公里,将变成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原来陆地上长度最长的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长度8900公里,将变成海洋中最长的海沟等等吧。
当然变化不仅仅如此,谢谢阅读。

目前,地球上的水蒸气,绝大部份是由海洋里的海水蒸发而来。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就会因为缺少水蒸气导致降水稀少,江河水量大减,绝大多数河流断流成为内陆河;湖泊水位大降,绝大多数湖的面积将萎缩、干涸或消失,地球上的沙漠、戈壁面积将超过湿地的面积,不毛之地将会大到一眼望不到尽头。 因为缺水,大部分陆地将是干旱气候,沙尘暴天气将成为常态。森林面积将远远小于草原面积,且绝大部份都是蒸发水份很少的针叶林,地球上的动植物将以耐旱的品种为主,靠水生存的动植物会因稀缺而售价昂贵。节水灌溉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节水生产、生活设备将大受厂家、公司及消费者欢迎,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树立以节约水为荣,以浪费水为耻的观念。 很多地方将因为地下水开采过度而下陷、坍塌。地球上众多的国家、地区会因为争夺宝贵、稀缺的水资源,绿州,经常爆发流血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




谢谢邀请!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星球,所以在太空之上看到的地球就是蔚蓝色的,因为海洋的面积占据大部分,那么当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世界会怎么样?
1、首先人类的住房面积绝对足够,房价就不会这么高,也会有更多的陆地生物和种群,但也有坏处,我们会因为水资源枯竭而担心。
2、如果地球上海洋减少,陆地增多,那么海水的蒸发量不够,会导致雨水的降雨量也不够,在远离海洋的大陆上,将会造成大规模干旱,并形成沙漠。
3、倘若地球在诞生之初的时候,30%的面积留给了海洋,那么生命很可能不会太早的被孕育出来,有可能会比从前延后几亿年时间,这是因为地球的昼夜温差特别的大,地球在白天的时候会特别温暖,但是当夜晚到来时,地球没有了光照就会陷入一片寒冷之中。而不像地球遍地都是海洋时,海洋的散热能力会比陆地减缓很多。同时如果地球上真的遍地都是陆地的话,这些陆地很可能会被干旱和沙漠化覆盖,同样也是因为海水覆盖的面积太少,地球受到月球潮汐反应的限制。
4、因为没有水,就养不活这么多的人,然后接下来,全世界可能都在为水源而发生无休止的战争。这么算下来,可能人口要压缩70%的这个设想还有问题,有可能最后只变成了目前总人口的10%。很严重了想,那可能根本不会有现代文明。人类可能还要再过个几千年的封建、奴隶制社会。
因此,没有这么多水,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是海洋大而陆地小。地球面积非常辽阔,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有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公里,占到了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公里,占到了地球总面积的29%。
图示:海洋占主体的地球
如果地球上70%面积是陆地,30%的面积是海洋,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呢?乍一看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增加了,对于地球上的陆地生物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仔细想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那样的话,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将会变得十分干旱,不再适合生命的生存。
科学家认为现在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分布格局是比较理想的。地球上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海洋会向陆地带来大量是水分,滋润着陆地上的土壤。但是我们会发现,距离海洋比较远的大陆内部,海洋水汽是很难到达的,往往那里是比较干旱的沙漠气候。当然靠近海洋的陆地不一定就是气候湿润的,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但是海洋对于地球湿润气候的调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图示:海洋每年会向陆地输送大量的水分
如果地球上70%的面积是陆地,30%的面积是海洋,那就以意味着地球失去了2.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那样的话,海洋对地球气候调节作用大大减弱。海洋没有足够的水分向陆地输送。地球上的内陆地区将变得非常干旱,严重沙漠化。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不适合人类和其它生命生存。
地球上70%的面积是陆地,30%的面积是海洋。这种情况在未来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科学家发现,在未来的10亿年内太阳的亮度会不断的增加,随着太阳的亮度不断增加,地球上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地球上的海洋会因为地球气温的上升而面积逐渐减少。海洋的面积减少就意味着陆地面积会相应的增加,但是气候会变得越来炎热和干旱,最终地球上的海洋会消失,地球不再适合生命生存。
图示:没有了海洋的地球
我觉得,一个海洋占主导的地球要比一个陆地占主导的地球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朋友们也是这样认为吗?

目前地球上71%的面积是海洋,29%的面积是陆地,正是由于巨大的海洋面积,所以地球在太空上来看就像一个大“水球”。地球也是宇宙中唯一拥有海洋的星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地球上海洋的存在,才孕育了包括人类等在内的各种生命。那么,假设地球上的海洋急剧减小至30%,陆地面积扩大至70%,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在对这个虚幻的世界进行天马行空的构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洋对现在这个地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海洋在气候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
海洋面积占到了全球总面积的71%,储存的水资源占到了全球总量的97%,是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洋是气候系统最有力和最不可缺失的调节器,对气候平均态的形成和各种尺度的气候变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海洋在调节气候方面这么重要呢?
其一,海洋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海洋面积广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太阳照进大气层中的70%,其中大约有85%储存在混合层中,以长波辐射和潜热交换的形式又传递给了大气,这部分热量成为大气环流的有力推动力。从这一方面来说,海洋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其二,海洋的热惯性使得气候变化相对平缓。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的多,这就造成了水的温度变化相对缓慢,通俗来讲就是热的慢、冷的也慢,这就是为海边城市的气候相对怡人,而内陆城市的温差变化比较大的原因。从学术上来看,正是因为海洋的面积占到了全球的71%,这么大的水量使得海洋具有巨大的热惯性,从而使海洋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可以使大气环流的变化信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而储存在海洋中,减缓了全球温度的高频变化。
其三,海洋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全球水汽蒸发量的86%以及降雨量的78%都集中在海洋上,因此海洋又被称为水汽之源,其蒸发量和降雨量稍有变化,都将导致地表水循环的巨大变化。举个例子,我国的最大河流——长江的水量与海洋中的蒸发量密切相关。当海洋中因气温略低导致蒸发量减小时,将进一步导致我国境内降雨量的显著减少,以及河流径流量的明显减少。
其四,海洋是全球重要的碳储库,减缓了温室效应。
据了解,海洋中储量巨大的海水及海洋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显著,全球约48%左右的二氧化碳均通过海洋进行吸收储存,缓解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以及温室效应的加快。假设没有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的二氧化碳将会导致全球温度明显上升。
海洋是早期生命的摇篮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发展至今,已有超过100多万中动物,40多万种植物以及10多万种微生物。正是因为广阔的海洋,才孕育了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其一,海洋诞生了早期生物。
大约在30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地球最早的生物,由原核生物开始发展到真核生物;大约在5.7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了植物和动物;大约在4.4亿年前,海洋中的动植物开始向陆地迁移,这才开始了陆地上的大千世界。
其二,人类早期很可能由海洋中生命进化而来。
按照现在人类起源的说法,人很可能是由早期生活在海洋中的某种鱼类进化而来,现在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必须在羊水中度过10个月的时间,而且婴儿早期会像鱼类一样出现腮裂,这已经被科学家看做是人类曾经成活在海洋中的部分印记。
那么,假设如此重要的海洋急剧减小,未来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01 荒漠面积迅速扩大,可耕地反而减小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加会导致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怎么说会导致耕种面积减小呢?
正如上文所述,海洋在调节大气运动,加快水资源循环,以及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功效显著,在气候调节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海洋面积由71%下降到30%时,水量的减小将会导致上述作用大打折扣。
海洋面积减小,将导致能储存的太阳辐射减小,海洋动能减弱,最终导致大气环流减弱。那么大气环流减弱将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将导致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在广袤的平原地带长驱直入,也无法翻山越岭到达内陆地区。届时,海边气候可能变化较小,但内陆地区再也难以享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像我国北京、西安、河南以及新疆、甘肃等地的降雨量将会明显减少,荒漠化将更加严重,导致可耕地面积不升反降。
其次,陆地面积的增加将会导致地球上大多数国家成为蒙古一样的内陆国,国家整体距离海洋更远,水汽难以到达,会诞生更多的像北非、中国西北、哈萨克斯坦、蒙古这样的干旱地区。
02 气候将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正如上面所讲的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的多,所以海洋能减缓气温的突增、突减。这使得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而假设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变大,地球上的温度将会变化非常明显,当太阳升起时,陆地上的温度将会在短时间内升高,当太阳落山后,气温又会急剧下降,像中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将成为常态,这种恶劣的气候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03 其余影响
海洋面积的减小以及陆地面积增加还会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例如,没有海洋的阻隔,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大陆将会连接在一起,不会出现澳洲、美洲等相对独立的大陆,人类的交流将会更加方便,历史发展的进程可能会加快。
结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目前最佳的海洋与大陆面积的比例,才拥有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命的繁荣,假设这一比例严重偏离,对人类以及现有的生物来说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这里是科学驿站,要了解最前沿、最权威、最有趣的科学知识,就点击关注并留言讨论哦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样?我只能在我目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推理.猜想如下:
这个地球上的主宰者一定是“类人类”。所谓“类人类”是指:具有制造和使用精密工具的能力,具有50℃右左的恒温特征,具有优良文化素质的高级动物群。
1、当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根据比热容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大致估算--地表平均温度比目前的地表平均温度高出近20℃。所以,猜测这个地球的主宰者,估计具有50℃左右的恒温特征!
2、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动物所需的水源,最初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和作用。地表植被的分布,很可能是以森林为主体。食草动物种类.数量均不丰富,食肉动物的攻击会非常强大。所以,猜测主宰这个地球的高级动物,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生存!他们一定具有制造和使用更精密工具的高超能力!
3、由于陆地面积巨大,“类人类”要不断的繁衍生息下去。一方面必须要不断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海水的淡化能力。这样一来,这个地球的主宰者将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就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机械作业和信息交流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来支撑,且必须做到高度的团结合作!所以,“类人类”一定具有优良的文化素质!
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水就一定有生命!29%的陆地、71%的海洋进化出了地球的主宰者--人类!若地球30%是海洋、70%是陆地时,这个地球进化出来的主宰者很可能是超出人类的“类人类”了。
本回答是我个人的「原创」暇想。期待网友们的关注、评论!真诚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

如果地球70%是陆地,而海洋只有30%的话,那这个世界会怎样呢?
咋这么一听,会觉得人类生活的空间变大了,但真的这样吗?海洋面积减少了,也就是海岸线要变短了,那也说明内陆的面积更大了。那么沙漠的面积可能就更大了,因为,离海岸线越远降雨就会越少,那自己就会变得干旱,所以陆地面积虽然增加了,但人类的活动空间其实变化得并不大。
然后,海洋面积变小那地球的气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所以,海洋面积小了,那这些的作用也就变小了。
还有就是物产了,我们都知道海洋的物产可以很丰富的,还有未来的粮仓之称,那海洋变小了,物产自然就少了,那对人类的生活自然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了。
我们现在生活的舒适环境正是因为这样的陆海比例,如果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爱护环境,因为海平面上升比陆地变多影响在大的多,而现在两极的冰正在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
仅个人观点,谢谢!!!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地球环境将会发生天翻地覆地改变,或许人类也根本不会出现。
生命的起源离不开海洋
目前关于生命的起源,主流假说为“海底热泉口假说”。
这是因为,在地球早期时,由于缺少氧气,因此地球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太阳紫外线以及宇宙射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这些高能粒子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早期地球生命很难在地球表面生存。假如一个生命可以在陆地上诞生,也可能只存活几分钟或者几小时,这样短暂的生命对于演化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海水可以隔绝一部分紫外线,因此生命可以在海洋中诞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都可以诞生生命,必须是海底热泉口,才可以诞生可延续的生命。
这是因为海底热泉口附近有高浓度的氢离子浓度差,它可以为早期地球生命提供能量。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命诞生的概率比较小,第一个生命诞生的时间也可能会大大往后推移,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可能将不会诞生。
昼夜温差将会变大
这里我们提一下物理量——比热容,它是形容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越弱。表达公式为:
其中,C是比热容常数,Q是能量,m是质量,△T是温度差。
我们以水和陶瓷为例:水的比热容是4200 J/(kg·℃),陶瓷的比热容是840 J/(kg·℃),其中Q和m我们取值相同,这意味着c越小,温度差越高;C越大,温度差越小。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而陆地是由沙子以及其他泥土组成,比热容较小,这意味着地球接受同样的能量,海水升温较慢,但散热也慢,因此温度比较恒定,昼夜温差不大;而沙漠地球白天升温较快,晚上散热也非常快,因此昼夜温差大。
如果地球上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海水对温度的调节大大下降,白天全球气温都会非常高,晚上温度又非常冷。全球昼夜温差变大,或许物种将会朝着另一种演化方向演化,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
沙漠面积变大
沙漠的形成,其实和水循环有关。由于海洋持续的水蒸发,集结在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雨,并落在地球表面。海洋的水蒸发,有助于地球水资源的再分配。
如果地球上海洋减少,陆地增多,那么海水的蒸发量不够,会导致雨水的降雨量也不够,在远离海洋的大陆上,将会造成大规模干旱,并形成沙漠。
那时,生命可以生存的面积将会仅限于海洋周围,生活范围变小,物种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而早期不占优势的人类,在食物竞争中很可能处于下风,因此人类也有可能不会出现。
冰期与间冰期
我们知道,地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冰期与间冰期,而海洋减少,陆地增多会导致地球气候混乱,在大冰期时,由于白天温度升温快,因此冰期时间会相应缩短,而在间冰期时,由于晚上寒冷,因此间冰期的温度也不会特别高。
如果地球海洋减少,那么冰期和间冰期的间隔可能会缩短,甚至不再出现。
生物物种演化走向完全不同之路
其实,生命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它们总是朝着适应环境而进化。比如:地球上大氧化事件发生不久,一些不适宜有氧环境的生命大规模灭绝,而一些能够在有氧环境下存在的生命开始繁衍生息。
每次大冰期来临会导致一批物种灭绝,幸存下来的物种会朝着更适宜大冰期的环境演化,如此反复,地球生命才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
如果地球环境里的某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那么不适宜新环境的生命将会大规模灭绝,一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生命幸存了下来。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物可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可能是以一种全新的身体构造以及生存方式,那时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
总结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地球很有可能不是以这种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人类有非常大的可能不会在地球上出现。

谢谢@石塘网 邀请。
如果这个情况属实,相信这个情况不会是地球诞生之初,一定是在地球上水循环正常化以后才能形成的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可以说,这样的陆水比例,地球将会是另一种模型,至于是什么样,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这是无厘头的猜测而已。
@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认为,即使那样的陆水比例,地球仍然有诞生生命的可能,生命的诞生只是碳基物质历经长达多少亿年、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最佳的结构形式,这里水面积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陆水结合部,这样海洋的滩头部分能汇聚碳基物质,就如同今天的海盐那样,陆地内的其它元素能通过返潮的作用,逐渐进入碳基物质,最后形成最佳的碳基物质。
所以只要不是纯陆地,或者纯水域,地球只要碳元素不变,生命都有诞生的可能。
不过,以下肯定是那种陆水比例的地球地貌情况,那就是现在人类生活的平原区域,都是相当于青藏高原那样的高原,稍微海拔高点的地方,都如同珠峰那样成为生命的禁地。
另外地球上仍然有四大洋,只不过除了太平洋还算海洋,其它大洋都是湖泊,而且这四大洋彼此独立,没有水道相连。
地球上的河道几乎都是内流河,比如长江,要被第一岛链形成的山地拦截,进不了太平洋。这样地球上的水储存在接近一半被陆地上的洼地,形成像青海湖那样湖泊。
那样陆水比例的地球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海洋和湖泊了,绝大多数水都被冷藏在地球的两极上,地球上的南北两极冰盖可能比今天更高更大。
以上是@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一家之言,若有不同见解,请评论区讨论。

真如此,地球将会成为炼狱。
地球表面现有70%的海洋,因此才能让陆地得到水汽滋润,形成河流。反过来的话,70%的陆地面积上,大多数会严重缺乏水源。
大多数地方会是沙漠或戈壁,寸草不生。适合居住的地方只能是沿海。
更严重的问题是,30%的海洋必定被被70%的陆地所分割,无法形成环流。而没有环流,地球上75%由蓝藻产生的氧气从哪来?
没有大洋环流,海洋、陆地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如何交换?水汽循环如何建立?而没有水汽的循环,沿海是暴雨如注,稍微远点的地方就是毫无生气。
最最头疼的是,水具备最大的比热。如今的地球是70%的海洋白天吸收太阳光热,晚上缓慢进行释放,形成利于生物的温和环境。而如果地球70%面积是陆地,白天被太阳晒热,整体温度会迅速增高,并持续煎煮面积狭隘的海洋表面,那也就必然造成水汽被更多地蒸发到大气之中,而水蒸气的增多则会锁住更多的热量,迟早将所有表面水蒸发到大气中,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厉害。
如此地球就与金星没有差别,大气浓密,表面温度高达400度,生物也就不会诞生...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组数据,以便回答得更为准确。
1、关于地球的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太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其直径为12756公里,根据球体的表面积公式(S=πD²=4πr²)可得出地球的表面积为:
S地=3.14*12756*12756=510926783平方公里
2、地球的海陆面积比
地球虽然以“地”相称,但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个“水球”,毕竟地球的表面积是海洋面积占比大而陆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小,海陆面积分别站地球表面积的71%和29%,按照上文中求得的地球表面积,可分别算出海洋和陆地面积分别为362758015.9平方公里和148168767.1平方公里。
如果地球的海陆面积比发生变化,即海陆面积比发生颠倒,变成了陆地占比达70%,而海洋面积缩小成了30%,通过计算,海陆面积比颠倒后的地球陆地面积将变成357648748.1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153278034.9平方公里,如此一来相当于陆地面积扩大了2.41倍,海洋面积则扩大了0.42倍。
综上可以简单的得出,地球陆地面积扩大之后,可供直接开发的土地面积将会成倍增加,土地利用成本将会下降,如果没有炒作的话房价将会回归“白菜价”。但要往深层次分析的话,其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现在的地球大约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由于海洋面积占比较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洋流等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巨大,因此才形成了地表独特的气候环境。如果海洋面积缩小一半,而陆地面积增加一倍,简单的说,地表将会有更多地方变成荒漠,尤其是副热带地区和距海较远的内陆地区。
与此同时,由于海洋面积缩小,海洋资源特别是海鲜等海产品的产量也将大幅减少,曾经吃货们欢乐的天堂将一去不复返,甚至由于过度捕捞,曾经许许多多餐桌上常见的海洋生物或将被灭绝。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和补充!

说的是表面积吧,要是体积,百分之三十是海洋的话,比现在的水还多呢,参考木卫二和土卫六,所以,问题要表达清楚,别说得人糊里糊涂的。像贝加尔湖,它面积也不算很大,但平均深度非常骇人,淡水储存量占世界百分之二十。
提问者可能没有体积概念,只说表面积的话,同样的水量可以占地球百分之三十,也可以占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这不就是深一点或浅一点吗?比如你拿一桶水,倒在你房间,那房间地面全是水,所占的面积非常大,但你把水收集起来,水不就一只桶那么大吗?你想想你房间能放多少只桶呢?
如果海洋占地球百分之三十体积,那就难以想象了,比现在地球的水量多一万倍不止,所有水集中起来变成球体要比月球还大。
所以说,你的提问根本没必要回答,论表面积,水也得深浅之分,看不出总水量的话,各种变化都存在,没有统一的。假如地表的水很浅,占百分之三十表面积,那早晚海洋的水会全部变成水蒸气,地表想找一滴水都难。假如很深,那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
我的回答是不是让你十分惊讶?

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蒙古国只会有海军,而没有了陆军和空军。没有的农耕、牧民,只会有渔民。

第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发生颠倒
原来地球上是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发生颠倒后,地球会变成七大洋和四大洲。七大洋为:亚细亚大洋、欧罗巴大洋、阿非利加大洋、南亚美利加大洋、北亚美利加大洋
、澳大洋、南极大洋。四大洲为:太平洲、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总体感觉起来名字怪怪的,有点意思。其中,太平洲为陆地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洲,为18134万平方公里;亚细亚大洋为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大洋,面积为4458万平方公里。
第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颠倒后,地球变成了
“三分海洋,七分陆地”。陆地面积增加了1.3倍还要多,但人类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75亿,人口密度会大大降低。一方面,人类生活空间变大,耕地面积可能会增多,原来非洲和印度等地的居民面临忍饥挨饿的状态发生改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家担心的事情了,每年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人类居住空间发生变化,世界上人类不在建造高层,而是以独立的别墅为目标,独门独院,人类也不在为住房问题发愁。
第三、环境气候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上的信风带、洋流、寒潮、季风、高低气压转换等自然规律,随着陆地与海洋面积的颠倒,将一去不复返。随之新的气候环境到来,太平洲面积18134万平方公里,水汽难以抵达太平洲中心,因此在太平洲中部会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不仅太平洲,估计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
的中心地带也会形成沙漠地带,只是面积大小而已。沙漠地带终年气候干燥,高温少雨,不适合生物生存。在大洲和大洋边缘地带依然是雨水丰沛,气候宜人的地带,人类还是喜欢集中于沿海边缘。但是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的颠倒,水
蒸汽
蒸发量大不如从前,没有那么多水
蒸汽
被蒸发,自然降水越来越少,可能会对庄稼收成,植物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使局部地区发生变化,极度干旱少雨。
第四,一些有趣的变化
地球由“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变成“三分海洋,七分陆地”后一些有趣的变化。比如,原来陆地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米,将变成大洋中最低点;原来海洋中世界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将变成陆地上的最高点;原来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将变成陆地上最大的湖泊;原来陆地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面积38.64万平方公里,将变成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原来陆地上长度最长的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长度8900公里,将变成海洋中最长的海沟等等吧。

这种假设永远没有正确答案,谁也不知道结果,依我看,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的话,那就是陆地多少,海洋少了,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可能没有了飓风,没有了暴雨,如果地球7O%是陆地,3O%是海洋,可能就没有了四季,没有了春夏秋冬,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可能就没有热带,温带,寒带之分,如果地球7O%是陆地,30%是海洋,可能气温高了,植物灭了,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可能原本就沒有人类适存的条件,地球可能就不会有人类出现,如果地球7O%是陆地,30%是海洋,那可能就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你死我活,那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什么也沒有,谁也不知道。

干旱,沙漠,寸草不生。

地会更平坦,海洋会更深!

1: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世界,其陆地面积是海洋面积的两倍。那么你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当然,这只是几种可能性。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的话,这个世界将会很不一样。
2:如果地球是70%陆地,30%海洋,世界会怎么样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世界会怎么样?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首先,我们要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如果”。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确定这一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来做出一些猜测。
首先,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目前地球表面上分布的情况。根据最新的估计,地球表面约有30%的陆地和70%的海洋。因此,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水平面上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考虑到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多样性,如果地球表面70%是陆地,30%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便会重新分布。由于大部分海洋生物依赖海水来生存和繁衍,因此它们将会得到剧烈打击。而对于陆地生物来说,情况也并不乐观。大部分陆地生物依赖水来生存和繁衍(通过植物寄生)。如果水很少,它们将很难找到水来保证自己的存活。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大量陆地,动物之间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进而导致动物死亡率上升,最终导致整体动物多样性下降。
当然,这只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影响。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整个世界将会面临巨大而不确定性的变化,无法透过目前已有方法去全部应对和适应它们。
3:如果地球是70%陆地,30%海洋,陆地会怎么样
首先来考虑一下,如果地球只有70%的陆地,30%的海洋,整个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岛屿。相对而言,陆地面积会减少,人类可能会更多地生活在岛上。所以说这对人类生活也是一种改变。
当然了,如果想要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还是得具体看看具体的地方。以中国为例,如果中国大陆只有70%陆地,30%海洋,中国就会有大量的岛屿。问题是这些岛屿分布在哪里呢?如果我们考虑到目前中国大陆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方向海岸线较长,而且目前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将来这些新生成的岛屿也许就会出现在这些方向上。
总之,如果地球是70%陆地30%海洋的话,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变化。我们将不得不适应这样的新世界。

首先,水是生命之源。这绝对不是一句感性的话,而是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理论支撑与事实验证。

世界颠倒,地球混沌,人类开始新一轮进化

房价可能会便宜一些

形成地球表面如此复杂生态地貌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其实是拜托了地球水循环,即海洋-洋流水循环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对于生物圈来说是一个主宰级别的系统。简单说就是失去了地球的洋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就会迎来灭顶之灾。如果地球的海洋陆地占比掉个转,那剩下的30%水面将无法进行水循环,蒸发值必然大于径流量,最终所有水分将被陆地吸收,最终的结果将是地球将从蓝色行星变成土黄星球,生物大灭绝。可能会有部分昆虫可以存活下来,可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灭绝,鱼类灭绝,鸟类灭绝,人类灭绝。地球,这个独一无二的星球,是一个宏大的造物,我们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请爱护我们的地球

我们会成“人干”

天天打仗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那结果可能是70%的陆地上,又有70%是沙漠。
大量耐旱性动植物将生存下来。
人类,会被压缩到一个更小的范围内生存、发展。这个面积,有可能加起来也就目前一个中国的面积。
那么,世界的残酷性就更无法想象了。
首先,绝对养不活目前这么多人,人口可能要压缩70%。
然后,几千年下来,全世界可能都在为水源而发生无休止的战争。
这么算下来,可能人口要压缩70%的这个设想还有问题,有可能最后只变成了目前总人口的10%。
很严重了想,那可能根本不会有现代文明。人类可能还要再过个几千年的封建、奴隶制社会。
因此,没有这么多水,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因干旱高温60%生物要死掉,包括人。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这里就把科学与哲学穿插分析,而且点到为止,不展开,以缩减篇幅。
如果,地球的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交换一下,或者二者的比例变化的幅度超过一定范围,不但人类出现不了,即使出现,也创造不出高级文明来。
一、南极洲与北冰洋的作用
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诞生生长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器官和生物器官的含水量都很高,成年人水分占60%左右,儿童占80%以上,白菜等叶菜更是高达87%以上,水的重要性不亚于太阳。
孤悬南极的1424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像一个锅盖盖住了南极,由于常年狂风暴雪,至今没有永久居民,站在人类开发资源的角度考虑,这里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
1、南极洲存在的环境意义
从开采资源方面考虑,人类可望而不可求,但对地球的环境而言,南极洲是关键的气候调节器和地球旋转稳定器。
2、没有南极洲就没有人类
南极洲如果换成南极海洋,人类就不可能出现。南极洲有14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面完全被冰雪常年覆盖,只冰盖就达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到2000米,最厚处达4000米,占世界冰水的90%,如果全部融化,可使海平面升高60米。
不要小看这60米,它可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中下游平原,亚马逊平原,密西西比平原的大部分和其它平原一部分成为海洋。正是这块大陆漂移到南极,吸纳储存大量的水,使海平面降低,大量的海底生物才能游走陆地。由于南极大陆的存在,地球的温度稳步降低,恐龙等大型动物和高大乔木慢慢绝迹,人类等身材比较矮小的物种,开始统治陆地。
3、假使南极是海洋,北冰洋是陆地
南极洲如果是海洋,地球的重力会失衡,地球旋转不稳,会引发更多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南极如果是海洋,海平面会升高,南半球的气温也会上升20℃。关键是北半球,由于北冰洋被陆地代替,冬季温度降低,春天的寒潮将更加剧烈、频繁,秋季早早霜冻,不利于庄稼的播种与成熟,而且气候变干,沙漠面积暴增。北半球文明的关键载体,一旦气候异常,地球文明必受拖累。
天然巧合。南极洲和北冰洋的面积几乎相等,北冰洋的面积是1478万平方公里,而且南极洲的高地与北冰洋的海盆基本对应,扣在一起基本重合。
奇怪吧,这两块缺乏开发的“飞地”,却是形成人类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要地”。
二、地球各大陆的漂移不是漫无目的(以下是哲学分析)
1、现代海洋面积为啥是占71%?古海洋面积占80%,它是气候的需要,也是形成多样性动植物的需要。
这么大的最优化谁发现了?这是海陆分布的最优化,好像在“猜谜语”?哲学就是这样,眼前没有明显线索,只能“悟”,领悟、顿悟、醒悟,悟的线索是最优化。
2、大陆漂移的阶段性
据科学考察,27亿年前,地球大陆是一整块叫盘古大陆,它不影响海洋生物繁育。海洋与陆地不需要互动。直到恐龙灭绝前后,海陆分布才显得重要,经过外星袭击(大的有3次)和地球本身运动这个内因的配合,逐渐奠定了今日的海陆分布,这一布局既适合工、农业生产,也适合财富的快速转移积累——战争的方式。科技的智能化、网络化是优化的海陆分布的成果。因为这样的生产力正是构建新生产方式的基础。既然有这么优化的功能,说明海陆分布的结构是最优的。无需利用分析综合的繁琐而落后的拆解方法(科学方法)。这是系统论的整体分析法,它舍弃了一切具体分析。
3、未来的海陆分布
由于海陆互动系统已经形成,整体优化,处于稳定阶段。以后还会微调,但不会改变大的布局。不要看科学家整天推测,某某大陆在漂移,在靠近,在远离。只是微调,系统形成的大变动时期,早已过去。所以,哲学是科学探索的指路明灯。
三、地中海的促进作用
1、位于亚非欧中间的地中海,面积251万平方公里,其西端有仅13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海峡较浅,据科学长期探测,地中海的面积在缓慢缩小。
2、没有地中海就没有人类
地中海特殊的面积,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特征,决定了地中海的使命非同寻常。大陆的漂移形成了地中海,几百万年前,地中海刚形成时期,地壳比现在活跃,为了证实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科学家曾经在地中海进行钻探,科学家意外发现,在几百万年间,地中海曾经37次干涸,由于地壳运动,直布罗陀海峡封闭了与大西洋相连的通道,数万年后又打开这一通道,大西洋的海水缓慢灌满地中海,这样重复了37次。当地中海海水蒸发完毕后,剩下的是粉沙似的海盐,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地中海,冬季盛行偏北风,这些海盐粉尘吹到非洲撒哈拉和尼罗河口的广大地区,海盐使大部分植物在数万年间死亡,这里生活的原始人不得不迁入非洲南部狭小空间,几万年过去了,植被恢复一部分,一部分原始人又迁回撒哈拉地区,这样反复很多次,人类的体质发生了进化,对形成智人不可或缺。这是科学回答。
3、哲学回答
这些都是宇宙的提前设计。对形成智人力度十分巧妙,地中海的面积过大,盐分过多,可能使撒哈拉地区的原始人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而灭绝,如果地中海的面积过小,就起不到改变撒哈拉地区土壤性状的效果,原始人就会一直生活在环境优越的广大地区,由于缺少斗争,进化的动力失去。地中海的位置也很关键,刚好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蒸发旺盛,偏北风强劲,紧邻撒哈拉地区。所有这些,都是促进人类的产生与发展的。因为人类的智慧代表宇宙发展的方向,是完成宇宙使命的唯一载体,所以,地球上的一切条件,一切设计,一切运动,都是促进人类的产生、进化与发展的。这就是哲学,也是宇宙的语言。

渴死了,一百年太阳就把水晒干了。

如果水的总量不变 单纯把占地面积换成地70海30的话 那么 海的平均深度肯定全部都很深 挖出的土也填到陆地去 陆地 再把山 高原拉去填海的缺成平原才能70
这样最后 气候会发生极大变化 台风变少了 台风带来的雨水也会大大减少 缺水的地区 气温也会暴涨不适合人居住 沙漠会很多 现有的航海基本作废 修路所需的成本大大高于航海 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大提高 有些资源匮乏地区也逐渐被废弃 人会往资源比较丰富的靠海区域聚集 会有新的世界大战争夺那些好地区 因为你的国家可能气候变化已经不能居住了 你只能为了活命开战 人们活的绝对比现在差多了 人间炼狱

基本世界末日到了,气温大幅度提高,世界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干旱成为主旋律。大量动植物灭绝,包括人类。也许只有沿海地区才能养活一部分人类。

会没有现在几十亿人口和森林草原和靠着草原森林生存着的野生动物,人口会很少动植物也会很少很少,沙漠将是地面主要风景人类生存将很困难人口会很少为了争奇有限的水资源人类将经常发生冲突争斗。

懂不悦,知尚迷,逆也罢,顺亦休,陆无疆,海难量。

海鲜会很贵吧

什么样的世界都是世界,不一定是谁的世界?

水价高涨干旱严重

后果很严重。海洋生物基本灭亡,因为环境恶劣,海洋生物无法繁殖。

地球降水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海洋的蒸腾,海洋比例下降,必然会引起降水量的下降,水价会上涨
海洋资源减少,海鲜会涨价。。。
• 有谁去过俄罗斯?俄罗斯人是如何生活的? | • 项羽到底打不打得过吕布? |
• 习武的人长寿吗? | • 狂飙陈泰去哪了? |
• 怪不得观音会选唐僧师徒5人取经,你看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是啥 | • 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
• 在日常生活中,豆浆可以存放在保温瓶中多久,不会影响营养价值? | • 每天沉迷于游戏中,抛弃其它一切正常生活到底对不对? |
• 干煸豇豆怎么做? | • 猪肚怎样做才能不回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