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永善在夏禹属梁州域,周朝属雍,秦属西南夷,汉初属犍为郡朱提县,蜀汉属朱提郡朱提县。
西晋初属朱提郡南广县,南朝属宁州朱提郡河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州统县,属南道开边县地。
唐南诏时,属爨部地,宋朝属乌蒙部,元朝属乌蒙路宣慰司,明朝属四川乌蒙府地。
清雍正八年(1731年),将四川辖地夹在县域的吞都一带地方划归永善,并于吞都设防。
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移永善县鲁甸巡检驻副官村”,同时鲁甸建厅隶属昭通府,永善设副官村分防。同时,因县城地势狭陷、易攻难守、屡遭兵患迁莲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划出北面副官村另设靖江县(今绥江、水富等地),同时在井底设弹压公署(后改为分县,1946年撤),分管下半县。
1950年4月,永善解放,隶属云南省昭通地区。[1]
地理环境
永善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2′之间。东与大关、盐津县接壤;南连昭通市;北接绥江县;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雷波、金阳两县相望。

永善县
县城驻地溪洛渡镇海拔820米,距昭通市政府驻地昭阳区180千米,距省会昆明市580千米。气候特征永善县年平均气温16.8℃,总降水量825.2毫米,总日照时数1056.3小时。
地貌特征永善县境内重峦叠嶂,峰高谷深,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悬殊,伍寨乡大坪子最高海拔3199.5米,青胜乡民胜村倒犁子金沙江出境处最低海拔320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永善县成材林主要有松、杉。永善县有獐、猴、野猪、熊等数十种野兽,有野鸭、白鹭、鹦鹉、黑颈鹤等170多种鸟类。山间产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蛤蚧等名贵药材。永善是全国半细毛羊改良基地,有草山72万亩。
矿藏资源201永善县境内矿藏有铅、锌、铜、铁、铝、磷、煤、沙金、石膏、石灰石、彩花大理石及银、汞、重晶石、冰洲石等。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2001年,永善县辖1个镇、15个乡、2个民族乡:景新镇、桧溪乡、黄华乡、茂林乡、大兴乡、团结乡、佛滩乡、青胜乡、细沙乡、黄坪乡、务基乡、莲峰乡、万和乡、水竹乡、墨翰乡、码口乡、马楠苗族彝族乡、伍寨彝族苗族乡。
2002年,景新镇更名为溪洛渡镇;黄华乡、茂林乡撤乡设镇;大兴乡撤乡设镇;桧溪乡撤乡设镇。
2002年末,永善县辖18个乡镇、134个村委会。永善县有人口总户数10.02万户,其中农业户数9.37万户,有总人口39.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1万人。
2006年,撤销佛滩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溪洛渡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黄坪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黄华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万和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莲峰乡,并将莲峰乡改设为莲峰镇,镇政府驻原莲峰乡政府驻地。
2014年永善县辖6个镇、9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溪洛渡镇、桧溪镇、黄华镇、茂林镇、大兴镇、莲峰镇、团结乡、细沙乡、青胜乡、务基乡、马楠苗族彝族乡、水竹乡、墨翰乡、伍寨彝族苗族乡、码口乡。
区划设置截至2020年,永善县下辖8个镇,7个乡,有溪洛渡镇,桧溪镇,黄华镇,茂林镇,大兴镇,莲峰镇,务基镇,码口镇,团结乡,细沙乡,青胜乡,马楠苗族彝族乡,水竹乡,墨翰乡,伍寨彝族苗族乡。
人口民族
永善县2004年年末总人口41.9677万人,其中汉族387737人,苗族11674人,彝族18785人,回族1366人,其他民族115人;农业人口395762人,非农业人口239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永善县2014年末总人口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3万人。
2017年末,永善县总人口47.7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8万人,城镇人口9.45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永善县常住人口为349157人。[3]
经济
经济综述2012年,永善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亿元,按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4%,超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21%,拉动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2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6415万元,增长3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444万元,同比增长2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9.2%。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6.6%。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361万元,增长9%;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7985万元,增长9.2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065万元,增长10.2%;金融实现增加值10871万元,增长30.7%;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1147万元,增长16.4%;营业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086万元,增长10.2%;非营业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408万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10.2%、63.2%、26.6%,分别拉动GDP增长1.7、10.3和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9∶40.8∶35.3调整为26.1∶41.2∶32.7。永善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30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非公经济占GDP比重32.6%。
2014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4.51亿元,是2002年的9.7倍,年均增长16.8%;完成地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01亿元,是2003年的8.4倍,年均增长14.2%;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8亿元,是2002年的26.1倍,年均增长31.2%;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1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8.5%;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0元,是2002年的6.9倍,年均增长17.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2年的52.4:11:36.6调整为2014年的19.7︰56.3︰24.0。
2018年永善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4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地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05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2.2%,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8.04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4亿元、同比增长11%。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永善县地区生产总值139.62亿元,比2015年增加40.98亿元、年均增长5.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59亿元,比2015年增加3.16亿元、年均增长11.3%。地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9亿元,较“十二五”净增60.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39亿元,比2015年增加4.82亿元、年均增长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73元,比2015年增加8411元、年均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48元,比2015年增加4027元、年均增长9.4%。
2021年,永善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462万元。[8]
第一产业2012年永善县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33060万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164.4万元,比上年增加15%。工业销售产值36713.4万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23597万元,增长22%。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89896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110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税总额7701万元,比上年增长36.7%。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永善县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201万元,比上年增长23.1%。溪洛渡水泥厂技改项目投入试运行,茂林摩配厂建成投产,混凝土搅拌站正式运营。工业园区溪洛渡片区干海子组三通一平工程顺利完工,标准化厂房启动建设。细沙山野菜加工、伍寨大坪子风电场等项目启动实施。矿产、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中小水电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个,协议引资20.0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2.6亿元。
第二产业2012年永善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263万元,比上年增长7.5%,增加值27493万元,增长7.1%。其中,农业总产值13858万元,增长5.4%,增加值8108万元;牧业总产值27997万元,增长9.2%,增加值17264万元。
永善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512公顷,全年粮食达17.38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503公顷,总产量22421吨;玉米播种面积16460公顷,总产量6184吨;小麦播种面积3962公顷,总产量6170吨;大豆播种面积2962公顷,总产量6170吨;洋芋播种面积16231公顷,总产量51609吨。大春产量163211吨,小春产量10559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439公斤。永善县魔芋种植面积3843公顷,魔芋产量61909百公斤。水果产量135095百公斤,核桃产量25766百公斤,花椒产量23814百公斤,蔬菜产量867246百公斤。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0家。
大力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积极打造“生猪调出大县”,扶持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5户,改扩建厩舍6000平方米。全年大牲畜存栏76025头、出栏15327头。生猪存栏399621头,出栏48.75万头,比上年增长36.1%;牛存栏42762头,出栏9671头;马存栏33087匹,出栏5647匹;羊存栏128006头,出栏75566头;家禽存栏517089只,出栏564633只;禽肉产量43190吨。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足额兑付支农惠农补贴资金11000万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843万元,打造新农村示范点和民族团结示范村9个。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3亿元。
第三产业2012年永善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55万元,比上年增长20%。
2018年,永善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4亿元、同比增长11%。
社会
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永善县境内有公路里程1736.129千米,其中国道52.5千米,省道150千米,县管公路1533.629千米,其中县乡公路427千米,乡村公路1077.129千米,专用公路29.5千米。
教育
1978年,永善有中小学763所,学生43630人,教师1931人,校舍破烂不堪,桌椅、仪器、图书等异常紧缺。
1984年,永善县实行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升学率达标管理,并在三坪进行试点实验,1986年永善景新小学、井底农场小学被认定为地区实验小学。
1995年,对永善县中小学进行分类要求、分层次管理,把经济条件、气候环境、办学设施相近的县级中学、乡(镇)中心校划为一个层次进行考评,并把竞争、奖励机制引入教育,增强教育内部活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990年至2007年,永善教育先后争取到贫困地区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普六”、草棚改造、香港苗圃工程等资金,此外广泛发动社会和个人捐资、集资投入教育,使永善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000年永善县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省、地验收,2008年,永善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省、市验收。
截至2007年,永善县有各类学校636所,在校学生78554人,在园幼儿5007人,有教职工3579人。永善县所有乡村中学和完小已由过去的茅草房、土木结构房变化成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学校配备了课桌椅和教学仪器,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93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13.96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07年永善县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首年参合人数为278486人,参合率为68.51%,全年共减免参合群众补偿基金1238.81万元,享受减免报销人数为554792人次,住院补偿额达3000元以上57人,其中10000元的14人。2008年参合率达73.03%。
城市帮扶2021年8月,永善县入选云南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4]
文化
县名由来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乌蒙(今昭通),改隶云南,设昭通府;六年二月又于米贴设一知县、教谕、典史,分驻昭通镇左营游击,抚驭乌西一带;适值米贴土目禄永孝死,其妻禄氏掌管其地,抗不服调。同年二月初一日,鄂尔泰遣援剿左协副将郭寿域领兵300往谕,初五日抵米贴。禄氏表面归服,暗地谋反,于二月十二日夜半,率四川沙马、黄琅土司和吞都德昌土司、彝目毛脸乌基等聚集1000余人叛,寿域被害,士兵300仅有一甘姓幸存,奏报鄂尔泰,鄂尔泰大怒,派大将张耀祖、哈元生、卜万年率兵分三路进剿平之,并由朝庭钦命县名为“永善”。
代表人物
曾泽生(1902—197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人。1922年12月考入云南唐继尧开办的建国机关枪军事队。1949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26日率50军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率部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15日,奉命率领完成汉江阻击作战的第50军回国休整补充。1951年底,因病回国休养。1953年1月,又入朝回到50军。1955年4月19日率领50军回国驻防丹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3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获得荣誉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6]
2021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拟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