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简介
海吉拉可以天生就有双重性征,或者后天进行了变性手术,亦或是异装癖或同性恋。
根据传统,印度男孩在10岁至15岁的时候通过正式的宗教仪式行“割礼”,之后成为“海吉拉斯”,主要工作就是穿着传统服饰“纱丽”,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为主人祈福、驱邪避祸。曾经的“她们”被认为是神的舞者,保佑新人多子多福。
然而现在印度的跨性人、阉人、两性人以及变性者都被统称为“哈吉拉斯”(Hijras),“她们”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无法维持生活的她们不得不去乞讨和从事性交易。
其实“海吉拉斯”的尴尬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西方文化导致的。当先进的理念传入印度后,人们发现“神的舞者”其实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好运,“她们”没有任何用处。
“海吉拉斯”在印度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总数在100万人左右。
因为“海吉拉斯”中的艾滋病患者和吸毒者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她们”成了现代城市的不利因素。
因为人们的歧视,她们只能在城市角落里讨生活。经过恶性循环,这一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
历史来源
海吉拉在乌尔都语中意为“性无能者”,是个阳性名词,着重表明当事者对女性没有性能力和生育能力。海吉拉在历史上是个宗教阶层。其崇拜的对象是母神巴呼卡拉·玛塔,在印度教中专司婚姻和生育。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的一些地区,妇女们向玛塔祈祷,以求早生贵子。在印度传说中,一位古代国王向玛塔母神祈祷求子。玛塔遂了他的心愿,但王子成长后却发现自己没有性能力。玛塔向他托梦,要求他自阉后成为她的仆从,王子遵令。从此以后,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应该成为海吉拉,如果他/她们拒绝听从玛塔母神指令,那么在七番来世中将无法生儿育女。在另一个传说中,国王拉姆被流放到森林时,他敦促所有跟随而来的男女返回家园,然后独自消遁。非男非女的海吉拉人在林中苦苦等待了他14年,直到他回来。这份忠诚令拉姆万分感动,于是他向这群受到社会驱逐的族群赐福。
提起印度的性文化,很多人会想起《欲望经》(Kama Sutra),该书曾提到古代王宫里的阉人。但事过境迁,印度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其法律体现着浓厚的平等和人道原则,酷刑和殉葬等陈规陋习一律受到了废除,但令一些学者感到好奇的是,在阉割普遍已经在绝大多数国家绝迹时,印度目前仍然存在着全球最大的阉人族群──海吉拉人。
主要生活

海吉拉人
海吉拉人一般都在城市和乡镇里集居,成员间平时相互照应,晚年时也相伴一 起。社区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成员的等级也有高低之分,最高层的宗师(guru)之下设有门徒,这两者往往占有住房等资产。最下层的海吉拉靠出外表演和祝福等来谋生,她们将收入上交给门徒,从门徒那里领取服饰、食物和零花钱等。海吉拉人之间以姐妹和母女相称,所以对这个族群用女性称谓比较恰当。除了为新婚夫妇和新生男婴祝福外,海吉拉人还曾在历史上侍奉国王。在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法律废除了阉割,但殖民政府没有能够灭绝海吉拉族群,反而进一步将她们推向了社会的边缘,使她们沦为最底层的贱民。
海吉拉人与家属的关系则渐渐中断,一方面因为成为海吉拉意味着全心侍奉母神,抛弃私欲,另一方面家属纷纷以她们的海吉拉身份为耻。虽然海吉拉人来自印度各个种姓,但一旦成为海吉拉,原有的种姓差别一律消失,所以海吉拉人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同时又是一个超越其它种姓的社会阶层。
主要文化
海吉拉人来自印度各个阶层,其宗教背景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成为海吉拉的人发誓放弃物欲,永守清贫。除了极少数的两性人和从未有过月经来潮的女性之外,绝大多数海吉拉人由生理条件正常的男性受阉而成。并有资格守卫玛塔神庙的资格──原先的男儿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圣的雌男”,即海吉拉。由于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她们并不自认为女性,但由于失去了男性生殖器官,因此也不再以男性自居,于是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性。
过去,海吉拉在宗教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主要为贵族跳舞祈福,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她们自身群体一些不光鲜的负面形象,海吉拉在现代社会逐渐被遗弃了,甚至不得不依靠行乞与卖淫为生。[1]
因为已经被阉割,“海吉拉斯”很难从事其他职业。
宗教领袖不但不对卖淫加以禁止,而且有些乐意担任“鸨儿”。为了确保祝福等传统职责的纯洁性,孟买和德里等地从事卖淫和从事祝福活动的海吉拉人往往分开居住,显示着社区内另一种等级差别。社区内不同的群体往往占据不同的地盘,如有矛盾产生,则由上层成员出面商议,予以解决。这种管理也使海吉拉社区易于抵抗官方(特别是警方)的骚扰。
主要收入
在印度,处于第三性的人很难找到正经工作。[1]
海吉拉人理应侍奉母神玛塔,因此不能发生任何性行为,但由于卖淫的收入远远超过传统的祝福等活动,所以许多海吉拉人靠为男性提供性服务来挣取收入。虽然海吉拉在性交中从事被动肛交,但她们一直以女性自居,从来不把男性客户当作同性恋者看待。部分海吉拉人为了被动肛交才成为海吉拉人,并且毫不讳言这是她们接受宫刑、加入海吉拉行列的唯一理由。
主要人物
1995年,海吉拉人沙芭。尼赫鲁成功地当选为西萨市市政官。沙芭天生为两性人,进入海吉拉社区后,她严以自律,只通过为男婴和新婚夫妇祝福来谋生。即使在受到嘲笑或者人们拒绝付钱的情况下,她也决不口出恶语。除此之外,她还四处游说,为当地的贫民争取到供水,并敦促政府修建马路。别人有难时,沙芭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这份坚忍良善使她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纷纷要求她竞选市政官。沙芭在竞选过程中所受的嘲讥之多之猛烈远远超过了她在以往四十年中所受的侮辱,但她上任后依然克勤克勉,两袖清风,获得了其他清一色的男性市政官员的一致好评,有人甚至认为,印度官场盛行腐败和裙带关系,而海吉拉人是其中唯一的清廉亮点,“沙芭没有任何子女或亲属,所以她没有任何私欲。”一位同事这样评价说。在1999年的连任竞选中,沙芭再次成功当选。1995年,海吉拉人推出“当政何需阴茎,但需头脑”的口号,竞选国会议员。此举虽未获成功,但沙芭踌躇满志:“作为市政官,我的成绩有目共睹。即使我当选为总理,人们也会以政绩来对我作出评价。”
影视形象
九十年代末,电影《塔玛娜》首次描绘了一位正面的海吉拉人物。在影片中,化妆师提戈和店主萨林姆一同收养了孤女塔玛娜和另外一名孤儿。当暴徒袭击提戈并砸烂了萨林姆的小店时,萨林姆向百思不解的塔玛娜道出了真情:提戈是个两性人。在影片的结尾,塔玛娜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但塔玛娜宁愿放弃富贵丰裕的生活,回到了提戈与萨林姆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