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属泷州泷水县地。
明万历五年(1577年)至清末(1912年)隶属广东罗定州。
民国时期属罗定县第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划归罗定县第三区。乡村风光
1958年公社化后,属船步公社。
1961年6月从船步分出设立朗塘公社。
1983年8月,撤销公社,设立区,1986年11月撤区建立䓣塘镇。

䓣塘镇
经济
2018年,全镇工业生产总值8.22亿元,同比可增长1.6%;农业生产总值2.72亿元,同比可增长1.6%;第三产业预计总值3502万元,同比增长5.01%。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2元,同比增长7.48%。
工业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华润水泥(罗定)项目正常生产,为地方创税约1.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75个,其中朗塘籍务工人员111人,占比40.74%,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
此外,䓣塘镇拥有1个大型石场、5间标准化生产的石灰厂和冠雄眼镜厂、商诚首饰盒加工厂等骨干企业。
农业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䓣塘镇种茶历史悠久,拥有第一茶场、第二茶场、天子岭茶场为主的三大茶场,种茶面积超过3000亩,年产茶叶出产的天子茶深受人们的喜爱,享誉南粤地区。
温氏集团长塘猪场占地938亩,年产猪苗约16万头,年产值6500多万元。
天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完成投资2400多万元,酱油日产量20多吨;生态肉牛养殖场年销售400多头,销售额500多万元。
统筹市归集扶贫资金1500万元建设铨镁扶贫光伏项目,占地70亩,总装机容量2200KW,采取光伏大棚底种植高效农作物的立体发展模式,扩大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入股贫困户收入。

䓣塘镇
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䓣塘镇拥有天子山、天子岩、万寿山、天子茶场、龙沸水库等自然风光,北羌、木头塘村共有超过60座石山更是组成了形状奇特的峰林景观,别具朗塘特色。此外,我镇有朗南九座屋、仙姑庙、石顶庙等文化遗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

䓣塘镇
自然资源
䓣塘镇位于罗定市东南部,东经111°43′,北纬22°43′,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全年无霜期345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
朗塘境内多山,属丘陵岩溶区,石灰石资源丰富,石头山总面积超过2万亩,是罗定乃至广东西部区域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生产、供应基地之一。
全镇共有耕地32654亩,其中水田23302亩,旱地9352亩,粮食播种面积31496亩,粮食总产量13561吨,稻谷播种面积19731亩,全年总产量8147吨;旱粮播种面积8390亩,总产量1890吨。
茶叶种植
特色农业产品为茶叶,大豆和九仔豆。全镇茶叶种植面积8000多亩,是“天子茶”的产地,也是云浮地级市的茶叶主产区。朗塘种茶历史悠久,规模大。又大力发展九仔豆种植,并被列为广东省“一乡一品”项目。在2019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中,䓣塘镇大豆产业成功入选。
人口民族
全镇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共201个村(居)民小组。2018年底,全镇总人口49218人,其中农业人口39249人,非农业人口9969人。绝大多数为汉族。
社会
教育事业2019年助学奖学奖教大会
2019年8月18日,举办了2019年助学奖学奖教大会,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莫炳佳,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蓝建阳,副市长覃建新,政协副主席覃天朝,云浮老领导王肇唐及朗塘镇班子成员、杰出乡贤企业家、获奖受助学生等出席大会。会议通报了朗塘教育基金会收支情况及教育教学情况,并对2018-2019学年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及教育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进行奖励,给品学兼优而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朗塘镇负责人、杰出乡贤代表以及受助、获奖师生代表分别作了发言。
莫炳佳、蓝建阳分别在会上对朗塘镇近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祝贺。希望继续做好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广大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牢记使命、屡创佳绩;各位同学要志存高远、勤学善学,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收获,懂得感恩,为社会多作贡献;希望热心的乡贤、企业家继续支持和关心朗塘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推动朗塘教育事业再创辉煌。
据统计,2019年朗塘教育基金奖学奖教助学集体2个,学生67人,老师19人,共发放奖励金20多万元。大会召开前,朗塘镇还举行了教育基金会大楼落成典礼。据了解,朗塘镇教育基金会大楼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楼高四层,建筑总面积793平方米,总造价210万元,由谭惠英女士和黎宇君先生全资捐建,是我市第一栋落成使用的教育基金会大楼。
乡镇规划朗塘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镇特色资源是石灰石,镇内石灰石品位高、储量大,是罗定市石灰石主产区,是全球最大的纳米碳酸钙原料供应基地之一。
2017年,投入资金174.9万元,建设硬底化村道5条共5.83公里,全镇所有行政村和98%的自然村已实现村道硬底化。
近年来,朗塘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朗塘镇积极实施《云浮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实施方案》,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司+理事会+农户”模式,先后引进了温氏长塘猪场和天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朗塘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中,温氏长塘猪场项目占地938亩,总投资7000多万元,年产猪苗约16万头,采用“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进行生产,合作农户年总收益达4000多万元,户均7万元以上。
塘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罗定”工作要求,深入践行“聚人心、打基础、促发展、树品牌”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工作部署,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综合治理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朗塘镇
文化
《木头塘醮会》
朗塘镇的农村醮会历史悠久、传承百年。朗塘镇的醮会很多以庙命名,也有以社坛命名,一般五年一大醮,三年一小醮,每年秋收后的小醮叫禾谷醮。分为搭坛、开坛、行香、行径、祭神等。
醮主要内容是祭神,所以祭神和菩萨巡游是必须进行的,取消了菩萨巡游,很多地方都以民间文化巡游代替,各地均以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外地游客。
每年正月十五,大旺塘村的仙姑庙和石庵村的天仙娘娘庙炮会远近闻名,参与者甚众,场面热闹;石庵村的榃文庙醮会、木头塘的崎岭祖庙醮会、朗南的镇兴庙醮会是最具代表的三大醮会。
举办较大型的醮会需要搭大棚、戏台、点天灯竹等,连续几天几夜,内容包括有扮饰巡游、沿途歌舞、祭神、烧铁铳炮、跳禾楼、演社戏、抢花炮、上刀山、舞狮子、舞龙、武术表演、猜灯谜等。家家还杀鸡祭神,款待亲戚朋友,比过春节还要热闹,很多民间艺术活动都可以在醮会上表演。醮会一般选在秋收以后,或春节后,庙、社日等农闲时举行。
炮会
《舞龙人》
在每年的元宵节,朗塘镇石菴村都会以“炮会”这一习俗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炮会从明朝末清朝初开始,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炮会”是以拜祭天仙娘娘来祈福还愿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和谐、生活幸福,村中各家各户均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
在当日的“炮会”上,有请神、拜神、醒狮、八音曲艺、烧炮等系列文艺活动。村内鸣锣击鼓,醒狮起舞,专职人员将村民捐来的大量炮竹进行燃放,热闹非凡,除了倾巢出动的当地男女老少外,还有移居他乡的宗室亲友,以及慕名而来的周边县市群众近2万多人前来观看。
整个活动通过传统古朴的祭祀形式,凝聚了人心,激励着村民们爱国爱家、发奋进取,让积极和谐的村风民情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朗塘镇
风景名胜
天子岭
朗塘镇朗南村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有太平楼、朗东河古水利陂、思罗石拱桥等历史资源,其中仙姑庙位于朗塘镇大旺塘村陈蔡顶,祠建于清早期,为纪念刘三姐而修建。庙位于一座小石山顶上,内存有乾隆三年《刘仙庙重建碑》和蔴篮水碗等古迹。近年庙已重修,并于山之两侧修上山台阶。庙可浏览整个船步、朗塘盆地,近有7星拱照(水塘),远有五马巡城(石山),景色美不胜收,曾收入旧《罗定志》中。
天子岩
天子岩洞座落于石菴村,为天然岩洞,洞中有洞,洞中奇石怪异,各具形态。
1989年秋开始辟为景点,中有太平楼洞深达数里,解放前就有不少墨客文人挥笔题诗,可惜岁月久远,尽以模糊,廖可观其斑点。暇塘窿洞,流水淙淙,而不知所源。
天子茶乡
朗塘镇是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相传南宋末年,皇帝南游途经朗塘镇天子岭,时值炎夏,身体染疾,幸在此山石岩处觅得山茶一丛,泡制饮服,顿觉清爽开窍,病却身强。此茶遂成宫中上品,被誉为“天子茶”。
天子茶场出产的绿茶以其色泽深绿灰润、茶味甘醇,芳香浓郁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产品享誉南粤地区,“天子岭茶皇”还在广东省第六、七、八届名优茶评比中获金奖,“天子茶”在2008年获国家绿食品认证。1965年在天子岭建立朗塘茶场(又名天子茶场),在平石花樟建立第二茶场。茶山采茶,茶厂参观制茶、茶庄饮茶,天子岭上俯瞰,景色尽收,风景宜人。 [2]
清代建筑——九座屋
朗南古民居群位于朗南村九座屋自然村,居民黎姓,祖屋为九座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该屋前面是一列并排的三座厅屋,后面亦依次中、后并排三列,共有九条主屋脊,故俗称之为九座屋。其建筑规模较大,厅与厅之间隔以天井,纵横间以通巷,外面以高大风火墙装饰,屋的前面接小院,小院外筑有围墙,院的两边建有小厅,一边是花厅,一边是桥厅,另设侧门通翘首,围墙外还砌有一路,再外是一半月形水塘,周边均用石头砌屋屋屋屋内。屋的各厅均有雕花门屏。翘首、跳首均经过雕饰,檐下墙体用彩绘壁画装饰。正中后厅供奉祖先神位,俗称香火厅。
灰塑
据族谱记载,该屋先祖黎诵禹,字扬善,号庆堂,例授武略骑尉即用营千总补守府。生五子,长子为国子监太学生,四子为按察司检校厅升授州司马。五子为例授京外府佐堂,均有功名。黎氏先祖因随军征瑶,于明嘉间落籍泷水,传九世才定居于朗南,建九座屋聚族而居,建筑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特点及建筑形式。村中祠堂于村外另觅地建造。
村内现有黎诵禹及其子孙所建造的大屋六座,“敷文馆”一间。每座建筑面积都超过3000平方米,有二进、三进、四进,都是夯土墙体,青砖瓦房,围墙、天井、排水渠、大屋外半月形池塘均用灰砂土夯筑,屋面多为悬山顶,风火山墙(镬耳)多在前后作装饰用,形式变化多样,檐板与屏风雕花精美,绘画鲜艳生动,室内对联均雕刻于屏柱上,石材有灰黑色大理石、帝女红花石和白砂岩石等,学校亦建于清代,有讲坛,花园及两排面向内院的书房,为典型的乡村私塾大馆。
罗阳万寿寺
万寿寺南无阿弥陀佛圣像
万寿山位于罗定市朗塘镇罗阳圩西南面(罗阳圩口),距罗阳高速朗塘出口6公里处,在建罗阳万寿山森林文化公园,占地面积300多亩。
《万寿山上万寿庵缘记》
明朝崇祯六年,岁次癸酉。罗阳周边有一人家,姓朱名召南,是明朝皇室,曾被崇祯皇帝赐封为武举千总大将军派往岭南领兵镇守粤西,因时逢世乱迁徙到现阳春河朗光荣山田村隐居,是始迁山田的二世祖。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追杀至罗阳圩境地,遭前后夹攻,在情急之下为保命从马背上腾空飞跃到袈裟藤下避过一劫。后为念此恩原地建造了万寿庵来世代供奉以报救命之恩!
根据民国《罗定志》记载,罗阳原有万寿庵,始建于明代末年,兴盛于清代,毁于民国时期。
太平盛世,佛光普照。2017年丁酉孟春,逢酉有喜。罗阳众乡贤和佛教信徒、信众提议,规划建设罗阳万寿山森林文化公园,建环山道路3公里,凉亭3个,文化长廊100米,并在其中复建万寿庵,并更名为罗定万寿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成万寿寺,恢复其昔日荣光,发展并弘扬“天人一体”佛教文化,是众生万民的期盼。罗定万寿庙(寺)复建在万寿山森林文化公园内,计划建设主殿1座,附楼1座,凸显“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福佑众生。
获得荣誉
䓣塘镇获市镇级工作实绩显著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镇、财税工作成绩显著单位、市“平安工程”和“五化工程”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市先进武装部和三八红旗集体等光荣称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