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pǎi jī pào。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大多采用炮口装填(中小口径采用炮口装填,大口径采用尾端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初速较低、弹道弯曲,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中文名

迫击炮

外文名

Mortar

最大射程

8000米

型号

轻型、中型、重型

特点

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

拼音

pǎi jī pào

简介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和特种弹,用于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射角大、弹道弯曲、最小射程近等特点,适于随伴步兵行动,对近距离遮蔽物后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分类55万次播放07:21迫击炮是什么工作原理?为什么炮弹一放进去,自己就能发射出来?

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此外,还可按口径和重量分类。

武器介绍392万次播放05:30迫击炮是怎么瞄准的?

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在海战中也被用来作为深水炸弹投掷器使用。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大多是一种小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但近期有大型化、自行化和装甲化的趋势、

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其特点:

一是射角大,射角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小射程相对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二是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

三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历史发展

3.3万次播放05:33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率高!步兵的火力中坚、不老传奇—迫击炮!

19世纪80年代后期早期的迫击炮是从臼炮演变来的,发射球形弹丸,用于对隐蔽目标曲射。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了舰炮改制的迫击炮,是现代意义的第一种迫击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W.斯托克斯研制成口径为76.2毫米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发射弹底带发射药的类似机载炸弹的尾翼稳定弹丸,1917年装备协约国部队。1927年法国H.勃兰特在“斯托克斯”迫击炮的炮身与炮架之间装上缓冲机,使该炮的射击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被称作“斯托克斯-勃兰特”型迫击炮,并形成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1927年装备法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性能最好的迫击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多使用口径82毫米以下的迫击炮,随着战争进展,105~120毫米的中口径迫击炮和16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迫击炮在摧毁坚固工事中显示了威力。这期间迫击炮的射程为400~5500米。1923年中国开始制造75毫米“斯托克斯”迫击炮,1928年,制造了82毫米迫击炮,1940年制造了150毫米迫击炮。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研制了一系列性能较好的迫击炮。60年代自行迫击炮日渐增多。有的配备后膛自动装填系统,有的配备火控系统和导航定位系统。70年代,研制的82毫米自动迫击炮,最大射速可达120发/分。

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六七式迫击炮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编制共140人,分为3个排和1个连指挥部。每排有3个12人的步兵班和1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1门60mm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炮弹结构

迫击炮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

其中,炮身尾端由装有击针的炮尾密闭。有的击针是固定的,有的击针在弹簧作用下可以伸缩。可伸缩的击针使迫击炮可以迫发,也可以拉发。炮弹不发火时,可使击针缩回,炮手可以安全地取出炮弹。不装反后坐装置的迫击炮,炮身与座钣构成刚性连接。

炮身后端的球状炮杵装到座钣驻臼内,发射时的炮身后坐力通过驻臼和座钣传到地面,由座钣的弹性变形和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

有反后坐装置的迫击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同座钣连接,反后坐装置吸收后坐能量,减小作用于地面上或车辆底盘上的力,使火炮具有良好的射击稳定性。座钣通常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炮架由托架、缓冲机、螺杆式瞄准机和脚架组成。脚架多为双脚架,也有K形脚架、三脚架和单脚架。脚架上端通过高低机和方向机与托架呈铰链状连接,下端也有的用卡环装在炮身上。为了减少后坐力对脚架的直接作用,提高射击稳定性,在炮架上装有弹簧缓冲机,使炮身与炮架构成弹性连接。中小口径轻型迫击炮多为滑膛式。滑膛式迫击炮通常使用带尾翼的迫击炮弹。弹丸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靠尾翼保证。一般从炮口装填,炮弹自炮口下滑,靠炮弹底火撞击击针而发火。线膛式迫击炮通常使用旋转式炮弹,弹丸飞行稳定性靠弹丸高速旋转来实现。旋转式炮弹较尾翼式炮弹的射击密集度高。线膛式迫击炮通常从炮尾装填,拉发发火,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

有的迫击炮身管分为前后两节,可在身管中部开闩,装填炮弹,靠滑动套筒对身管进行锁定和密封,有利于提高射速。

有的轻型迫击炮战斗全重仅几千克,一人便可携带;有的可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名炮手分别携带;有的把身管拆成两截,便于伞降兵携带。迫击炮是靠变换装药和改变射角调控射程的。最小射程有的仅46米,最大射程可达8千米。

有的发射增程弹,射程可达15千米。迫击炮多用于高射界射击,有较大的落角,炮弹的杀伤范围较大。有的使用高破片率杀伤弹,一发炮弹的杀伤范围可达1385平方米。使用时间引信进行空炸射击,能有效地杀伤堑壕内有生力量。

与其他常规火炮相比,迫击炮的主要特点是:

(1)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

(2)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

(3)质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强,中、小口径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

(4)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迫击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口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质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者依靠其自身质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底火被击发后点燃炮弹尾部的基本药管,随后捆绑在弹体外面附加药包内的火药亦被点燃。虽然炮弹与炮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炮弹滑落,但是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出炮口并飞向目标。迫击炮的这种发射原理决定了迫击炮弹不能与炮管紧密贴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线使炮弹产生旋转以稳定其飞行方向,转而使用尾翼稳定装置来保证其飞行姿态。因此,所有的迫击炮弹均带有尾翼。典型的迫击炮弹在结构上除尾翼外,还包括引信、传爆管、炸药、弹体、闭气环、基本药管、附加药包、底火等零部件。

美国M821 81mm迫击炮弹,为M252迫击炮的标准配弹,用以对付人员、掩体以及轻型装甲目标。其弹体为薄壁钢制成,采用碰炸引信,装配时将引信螺接在制有螺纹的弹体头部,尾翼螺接在弹体尾部。尾管底端制有内螺纹,装入基本药管并与底火螺接。可通过调节附加药包数量获得5种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典型

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口径较多,有51mm、60mm、81mm、82mm、105mm、107mm、120mm、160mm和240mm等近10种。

迫击炮按质量可分为3种类型:轻型迫击炮,口径在60mm以下,全质量不超过20kg,最大射程2600m左右,装备连、排或班级;

中型

口径在60~100mm,全质量在34~68kg之间,最大射程6000m左右,装备营、连级。

重型

口径在100mm以上,全质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000m左右,装备团、营级(个别装备师、旅级)。

按运动方式分,迫击炮又可分为便携式、牵引式和自行式3种。

轻型迫击炮一般由单兵携行,中、大型迫击炮可根据作战环境配备炮车牵引或设计成自行式。

轻型

中国PP89式60mm迫击炮是典型的轻型连属迫击炮,由单兵携行,用于山地和丛林作战,通常每连装备2~3门,已列装全军。

PP89式60mm迫击炮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射程远、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于1987年初装备老山对越作战前线部队,屡建战功,表现不俗,是世界上普遍公认的名炮。与同口径的法国MO-60L式和芬兰泰普勒式迫击炮相比,我国的PP89式质量更轻,射程更远。

中国PP89式60mm迫击炮主要诸元

口径60mm

初速203m/s

膛压≤29.4MPa

射程145m~2700m

射速30发/分

身管长830mm

高低射界45°~80°

方向射界左右各4°

武器质量14.3kg

炮弹质量1.33kg

有效杀伤半径12.9m

美国M224迫击炮其机动灵活,2人即可完成携行及操作。该炮口径为60mm,全质量21kg,最大射程为3490m,最大射速30发/分。炮身长1m,由高强度钢制成,为提高散热性能,其下部制有螺纹。采用轻合金两脚架,圆形座钣由锻铝材料制成,使武器质量大幅降低。座钣下面的加强筋在保证座钣强度的同时,使火炮在射击时更加稳定。炮尾处的提把内装有扳机,使该炮既可以迫发,也可以使用扳机击发。

中型

中国W1987式81mm迫击炮该炮按西方国家的迫击炮口径和弹药规格研制而成,于1987年完成设计定型,主要是为步兵提供火力压制。

W1987式81mm迫击炮及弹药、引信和发射药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制造,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火炮部分采用中国首创的套筒式缓冲机构,结构简单,缓冲阻力作用于炮身轴线,可减小射击时身管转动,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高低机内装有自锁器,可防止高低机自动下滑。弹药部分采用铝合金尾管并装有闭气环,同时采用全保险型引信。全保险型引信使雷管和主炸药装药不在一条直线上,待炮弹飞过安全解除保险距离后,雷管才对正主炸药装药,因此即使在发射过程中引信早炸亦不会导致膛炸,发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该引信亦具有瞬发和延期功能。

美国M252 81mm迫击炮于1987年装备部队,主要为高速机动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该炮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炮口超压衰减装置,以减小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同时可减小炮口火焰;采用较长的螺纹状炮尾,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便于士兵操作使用;采用M117K型脚架,便于调整火炮射角。

W1987式81mm迫击炮主要诸元

口径81mm

初速312m/s

膛压≤66.7MPa

射程120m~5700m

射速30发/分

身管长1400mm

高低射界45°~85°

方向射界左右各3°30′

武器质量39.7kg

炮弹质量4.2kg

重型

我国的55式120mm迫击炮属重型迫击炮。该炮系苏联1943年式120mm迫击炮的仿制产品,于1955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防止重装

1.重复装填及危害

在战场上,可能会出现迫击炮重复装填的现象,即当一发炮弹被从炮口放入,却因为种种原因(如发射药受潮等)而没有发射成功,此刻如果炮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次放入另一发炮弹,则会形成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的后果往往会非常可怕,两发炮弹可能会在炮膛中同时爆炸,摧毁迫击炮及它身边的炮手。

造成重复装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战场气氛高度紧张,并且多门火炮集中发射时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迫击炮是否已经顺利发射。

2.重复装填的预防及相应装置

苏联在二战中,针对迫击炮的重复装填问题,就发明过一种机械装置,安装在炮口上,如果第一发炮弹未能射出,则阻拦第二发炮弹放入炮膛。我军在自卫反击战中,则使用过一种对振动感应的光电装置,提醒炮手避免重复装填问题。

未来发展

迫击炮事故

迫击炮自出现以来,结构无甚变化,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像是落伍的老古董。但是它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火力覆盖面积大、杀伤力强、最小射程近(仅50m)、射速高(每分钟可达30~50发)、造价低等特点,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背后目标。因此,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倍受各国陆军部队青睐。

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

微声

微声迫击炮是一种射击时只能听见很微弱的声音,同时,炮口既微烟又微焰的迫击炮。微声迫击炮实现微声,其原理并非如微声枪那样在枪口装有消声器,其秘密在所使用的炮弹上。这种炮弹弹体后半部装有一个金属圆筒,圆筒上口用发射药密封,下口开放,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燃气、烟雾、火焰都被封闭在炮弹尾部的金属筒内,所以发射时微烟、微焰、微声。比利时已研制成功NR8113A1式52mm微声迫击炮,其消声效果好,既可发射杀伤榴弹,又可发射照明弹及烟幕弹。

智能

智能迫击炮是一种无人监管的遥控、全自动迫击炮系统。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对120mm的智能迫击炮系统进行可行性演示。该迫击炮系统包括120mm线膛迫击炮、射击指挥和通信设备以及弹药补给装置。该系统的数据处理、目标瞄准、弹药补给和目标攻击都将自动执行。据称,这种自行装填的箱形迫击炮可携带20~30发弹,作战中由V—22“鹗”式飞机部署,火炮进行3分钟准备,即可攻击目标。当任务完成后,迫击炮或被重新定位,或被遥控摧毁。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迫击炮是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迫击炮。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宇航公司采用复合材料制造了一种120mm迫击炮样炮。该炮全质量只有54.43kg,比采用钢材减轻了60%,可由1人携行,因此特别适合于快速反应部队、空降部队、突击队及特种部队使用。这种迫击炮除发射常规炮弹外,还可发射精确制导炮弹。

数字化

数字化迫击炮是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在积极研制的一种可与轮式装甲车、小型装甲车等机动装备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化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的突出特点是装有C3I装置。研究较为成型的是一种“利用迫击炮散布型传感器收集目标信息和观测炮弹落点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使用一套系统就能够进行目标信息的收集和炮弹落点的观测。它主要由散布传感器迫击炮弹、发射电磁波迫击炮弹、接收装置和标定装置四大部分组成。散布传感器迫击炮弹主要用于收集目标信息,炮弹能识别履带车、轮式车、气垫车、直升机和有生力量等目标;发射电磁波迫击炮弹主要用于观测炮弹落点,在普通的120mm迫击炮的底部装上电磁波发射机,在引信起动时可发射出火炮的识别代码;接收装置,主要用于接收传播(中继传送)电磁波,该装置还配有GPS定位系统,可随时标定自己的位置;标定装置主要用于信息的处理、显示、存储等。据称,该迫击炮将在本世纪初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