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茎部,幼苗期危害葡匐茎和根颈,初染呈铁锈色斑点,逐渐变为褐色直至死亡。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部,呈铁锈色,逐渐向茎内扩展,先呈褐色,后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切断茎部能嗅到酸臭气味。

草莓青枯病是一种寄主广泛的细菌引起的病害。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发生,是南方(如广州、合肥等地)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草莓青枯病是系统性维管束组织病害,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或夏季高温时。

草莓青枯病的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避免连作,或者进行土壤消毒或清理病源,用氯化苦熏蒸消毒,7-10天揭膜,再晾3-5天栽植。感病地区草莓不要和桃、甘薯间作。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采收前连续喷布1:1:(200-24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中文名

草莓青枯病

外文名

Strawberry bacterial wilt

病原

青枯假单胞菌

危害部位

茎部

危害作物

草莓

概述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rnonas solanacearum(Smith) Smith),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大小为(0.9-2.0)微米×(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草莓青枯病菌寄生范围广,可侵害30科100多种植物,以茄科植物最容易感病。

危害症状

草莓青枯病危害症状

草莓青枯病多见于夏季高温时的育苗圃及栽植初期。发病初期,草莓植株下位叶1~2片凋萎脱落,叶柄变为紫红色,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加重,部分叶片突然失水,绿色未变而萎蔫,叶片下垂似烫伤状。起初2~3天植株中午萎蔫,夜间或雨天尚能恢复,4~5天后夜间也萎蔫,并逐渐枯萎死亡。将病株由根茎部横切,导管变褐,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液。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

侵染循环

病原以孢子在土壤、草莓茎部裂缝中越冬,腐生能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成为第二年侵染源。在浇水、下雨、大雾等条件下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连续再侵染,常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进行繁殖,向植株上、下部蔓延扩散,使维管束病变褐腐烂。保护地草莓则以苗期移栽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引发病害。

流行规律

草莓青枯病的适宜发病温度为22℃以上,气温、湿度、地温越高发病越严重。15℃以下时病菌活力逐渐下降,10℃以下时病菌处于休眠状态,湿度小于40%不传播。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就越快。病显症的生育期为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5-35天。久雨或大雨后转晴易引发病害显症。年度间入夏偏早、梅雨期多阴雨、入秋偏迟、秋季多雷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土质偏酸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草莓青枯病有2个发病高峰,一是苗期,特别是在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雨后或浇水后,发病最为严重。二是在保护地内,特别是在果实露白至上色期,温度在22-28℃,湿度80%以上时,分生孢子发育快,侵染迅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育苗前整平土地,高畦栽培。在浇水或大雨后及时排除积水,经常清除老叶、病叶和杂草,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烧掉或深埋,清除病株周围的土壤。适当控制浇水量,经常通风换气,连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通气调节。

化学防治:育苗前用20%土菌净500倍液或99.3%高锰酸钾1000倍液喷酒地面。发病初期用3%广枯灵5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灌根。高温多雨季节用1:3:(200-240)波尔多液喷酒2-3次,每隔10-15天喷1次。保护栽培地覆黑地膜前,用3%广枯灵5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灌根。开花前用3%广枯灵8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草莓露白至上色时或在浇水前,用3%广枯灵5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灌根。

发生特点

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nas solanacearum Smith侵染所致。病原细菌在草莓植株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土壤、雨水和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传播。病原细菌腐生能力强,并具潜伏侵染特性,常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进行繁殖,向植株上、下部蔓延扩散,使维管束变褐腐烂;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病原细菌寄主范围广,与茄子、番茄的青枯病为同一病原。

病菌喜高温潮湿环境,最适发病条件为温度35℃,最适pH值为6.6。浙江及长江中下游的发病盛期在6月的苗圃期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草莓定植初期。

久雨或大雨后转晴,遇高温阵雨或干旱灌溉,地面温度高,田间湿度大时,易导致青枯病严重发生。草莓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草莓青枯病

防治要点

①实行水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②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适时排灌,防止积水,防止土壤过干过湿;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加通风透光条件。③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值。④土壤处理。⑤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或灌浇,每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