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坐落于枞阳县浮山南麓,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始建于1924年的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1928年增设初中,更名为安徽省浮山公学;1930年更名为安徽省私立浮山中学;1946年高中部开始招生,更名为安徽省桐城县私立浮山中学;1949年由私立改为公立,先后更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公立浮山中学、皖北区浮山中学、安徽省浮山中学;1957年更名为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80多亩,在校学生3400多人,教职工200余人。2012年上半年,共有班级49个、教室59间。

中文名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校训

敬业、进德、见智、健体

创立时间

1924年

机构属性

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5年4月)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铜陵市

主管部门

枞阳县教育局

外文名

Anhui Fushan Middle School

地址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

奖项

1996年

知名校友

黄镇

类别

公办高中

现任校长

周雪松

办学性质

公立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房秩五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房秩五辞去芜湖道尹后,住浮山寺中,与旧友动议浮山兴学之事。8月,房秩五邀请发起人和浮山周围的寿龙山保、石山保、柳子寺保、白湖保有关人士在浮山华严寺召开会议,建立筹建班子,商讨办学事宜。同年,逐步建成四合院校舍,开办了图书馆。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开始招生,校名定为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2月,小学开始正式上课。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小学师生集会,声援上海工人,反对日本。[1]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4-6月,蒋汪合流,屠杀共产党人,上海、安庆等地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转移到浮山小学避难。同年,浮山小学第一届高小学生29人毕业;首座大楼竣工,并购置图书万余册。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开办初级中学,成立校董会。2月,初中部开学上课,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易名为安徽省浮山公学。3月,学校秘密建立了中共党小组,属桐城直属支部领导。6月,浮山公学呈报省政府立案。同年,开办了农民夜校、建造了“双瞻阁”。[1]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成立中共浮中区委,下辖了3个支部,党员22人。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省教育厅训令,改校名为安徽省私立浮山中学。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于白色恐怖,浮中地下党活动完全停止。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浮中校舍用作国军营房,初中部下半年停办;小学部迁至方家享堂(今浮山镇双花村)教学。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浮中驻军,停办,部分学生转入省立二临中(在桐城黄甲铺)就读。秋,学校复课。10月,重新建立了浮山支部。[1]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应战区难童要求,浮中增招4个班。同年,浮中成立“中国童子军二〇〇七团”,按《童子军章程》办事,实行军事化管理。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学生迁至金谷岩洞中上课。5月,校舍被日机炸三分之一。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浮中移到享堂冲开学上课。[1]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浮中被炸校舍完全修复,抗战接近胜利,学校从享堂冲迁回浮山。初夏,浮中向桐城县政府申报增设高中班。7月,省教育厅以私立学校不能办高中为由,予以批驳;后经房秩五多方交涉,始得批准。秋,浮中开始筹办高中部工作。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浮中筹办高中工作基本结束,开始招考高一新生。秋,高中部开学上课,至此,浮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安徽省桐城县私立浮山中学。[1]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浮中迁入桐城城内,借用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舍进行教学。

1949年正月,解放军进入桐城县城。2月,浮中遵县政府指示,按期在浮山开学上课。8月,皖北行署批准,浮山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9月,浮中废除教师聘任制,改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分配,学校取消训导制和“公民”、“童训”、“军训”等课程。[1]

建国初期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49年10-12月,根据桐庐县人民政府指令,私立菁华中学、私立鹞石初中并入浮山中学,校名更改为“桐庐县浮山中学”。同年,学校开始建立青年团组织。

1950年2月,学校更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公立浮山中学。9月,县接办学校,学校更名为皖北区浮山中学。

1951年秋,浮中高中班停止招生。是年,浮中成立了教育工会。

1952年9月,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浮山中学。

1954年9月,上级调陈达任副校长,此为浮中调配中共党员校长之始。

1955年9月,浮中奉令撤销高中部,高一停止招生,原高二、高三学生移至桐城中学就读。是年,浮中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初中。

1957年,校更名为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58年9月,大炼钢铁开始,浮中在操场建小高楼4座,师生全部投入土法炼铁之中,教学秩序被打乱。

1962年8月,安庆地区教育局确定浮中为安庆地区4所重点初中之一。

文革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浮中校园贴满大字报。6月,县委工作组进驻浮中。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67年上半年,浮中响应国务院“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学生陆续回校,成立各种名称的“造反”组织,开展“大批判”活动。

1968年5月,浮中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校名全称为枞阳县浮山中学革命委员会。8月,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浮中。9-12月,浮中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1969年1月,教师回原籍,浮中交浮山公社管理,校名改为枞阳县义津区浮山中学革命委员会。

1971年11月开始,浮中开展“批林批孔”整风运动。

1975年,浮中开展学习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的做法,大搞开门办学。

改革开放

1978年7月,浮中重新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时校名全称为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名称;撤销“红卫兵”组织。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79年,浮中教育工会组织恢复活动;根据上级规定,学校开始实行班主任津贴制;平反冤假错案;高中毕业班实行文理分科,浮中成立毕业班工作办公室。[2]

1988年9月,地市合并,浮中转为安庆市重点中学。

1999年9月,浮中初中一年级停止招生。[2]

2000年,学校重建明代“御碑亭”;落成“惜阴”雕塑。12月,被评为安庆市示范高中。

2005年4月,省教育厅批准浮中为安徽省示范高中。[3]

2012年,学校被确立为“安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基地”。[4]

教育教学

师资力量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安徽省特级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76人,中级职称教师53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班主任1人、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安徽省劳动模范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5]

安徽省特级教师

:陈日新、唐录义[6]、章礼抗、汪学勤[7]

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

:吴问潮[7]

全国优秀教师

:鲍启虎、方根明[7]

全国模范教师

:胡立新

安徽省优秀班主任

:叶涤新

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唐晓发

安徽省劳动模范

:吴问潮

安徽省优秀教师

:陈相林[7]

办学规模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80多亩,在校学生3400多人。[5]2012年上半年,共有班级49个、教室59间。[8]

孔子文化园

硬件设施

在2010年、2011年的校安工程中,国家共投资2500万元资金,先后建成一座教学楼、5幢学生公寓楼和一座4层楼的食堂,总面积达21307平方米。[8]截至2012年12月,学校共兴建男生公寓楼6幢,总面积13885平方米;女生公寓楼2幢,总面积2917平方米;新建教工宿舍楼4幢,153套,面积达16434平方米。[9]

学校的仪器设备方面,据1980年统计,学校仪器设备总价值约5万元。1991年,上海普陀区的师生,援助一套价值9万元的语音教学设备;香港红十字会捐献一台价值港币23万元的净化器;学校自购了数码一体化印刷机2部、静电复印机1部、摄影机1部,还先后建立了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设备可供56人同时使用;微机室配有微机80余台。1998年,班班配有彩电、投影仪、收录机、高频音箱等电教设备;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开通了闭路电视。2003年,学校先后购置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和天文望远镜,共计价值60余万元。

2000年统计,学校拥有馆藏图书4万余册,报刊100种;截至2012年12月,馆藏图书超过8万册。[9]

教育成果

学生成绩

• 高考成绩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99年高考,学校学生夺得安徽省“文科状元”桂冠;2001年高考,本科一次达线为374人;2002年高考,本科一次达线520人,学校学生夺得安庆市理科第一名;2003年高考,本科达线为258人(当年只有应届生),学校学生夺得枞阳县文科第一名;2004年高考,本科达线307人(当年只有应届生)。[10]

2006年高考,该校917人达本科线,600分以上的69人;2007年高考,达本科线1132人,600分以上的90人;2008年高考,达本科线的1170人,600分以上的137人;2009年高考,达本科线的1389人,600分以上的305人;2011年高考,达本科线的1854人,600分以上的有178人,学校学生获得安徽省理科应届生总分第一名、安庆市“文科状元”。[10]

2014年高考,该校获得高考文、理科县状元。文科最高分635分(2人),全省排名第32名。理科最高分653分,全省排名第44名。一本达线人数为771人,二本以上达线人数为1075人,三本以上达线人数1161人。其中有3人进入全省前50名。达600分以上61人,约占全省的1/40。理科一本达线率为63.5%,文科一本达线率56.1%。文科600分以上有12人。全校一本达线率为62.6%。[11]

2015年高考,全校一本达线799人,二本以上达线1157人,三本以上达线1285人。其中600分以上392人,680分以上约占全省1/30。高二学生报考科大少年班和创新班的14人中,达600分以上6人,最高分为680分。学校学生获得枞阳县理科状元,并列安徽省第十二名(安庆市第二名)。[12]

2016年高考,学校学生获安庆市理科高考状元(列安徽省理科第12名),获枞阳县文科高考状元(同时列安庆市文科第二名,安徽省文科第19名);学校报名人数1034人,约占全省1/500,文科达600分以上有5人;理科达600分以上有199人,约占全省1/50,其中670分以上有9人。本科一批达线744人,本科二批以上达线928人,本科一次达线988人。全校本一达线率为72%,本二达线率为89.7%,本科达线率为95.6%。其中文科本一达线率为77.4%,本二达线率为96.2%,本科达线率为98.1%;理科本一达线率为71.3%,本二达线率为89.0%,本科达线率为95.3%。[13]

• 学科竞赛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1981-2011年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者共有210余人。[10]

2013-2014学年度,学校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中8人获得省级二等奖、15人获得省级三等奖、8人获得安庆市一等奖、17人获得安庆市二等奖、43人获得安庆市三等奖;[14]学校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学科竞赛中4人获得省级二等奖、7人获得省级三等奖、10人获得安庆市一等奖、42人获得安庆市二等奖、20人获得安庆市三等奖;[15]在全国中学生数学学科竞赛中2人获得省级二等奖、1人获得安庆市一等奖、27人获得安庆市二等奖、6人获得安庆市三等奖;[16]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科竞赛中1人获得全国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三等奖、5人获得省级二等奖、5人获得省级三等奖、6人获得安庆市二等奖、13人获得安庆市三等奖。[17]

2015年度,学校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联赛中2人获得省级二等奖、1人获得省级三等奖。

教师成绩

2000年,学校教师张辉勤获得安徽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三等奖、枞阳县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学校教师吴平获得枞阳县第一届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二届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2008年,学校教师王士银获得安庆市地理新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学校教师陈相林获得安庆市地理新课程教学大赛三等奖、全国地理科技大赛“百名先进个人奖”。

2011年11月,学校申报的省级重点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经过专家组综合审核,成功结题并获二等奖。[18]

截至2013年8月,学校教职工有14人受到县以上表彰,有5人当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1人在省优质竞赛中获奖,有16人在县以上优质课等竞赛中获奖;有近200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市级以上教研会上交流,拥有国家级课题(《多读多写,读写感悟,学会作文与做人》)1个,省级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4个,校级科研课题10个。

截至2014年8月,学校科研课题已结题的有国家级的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4个。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得省奖的2人,获县市奖励的44人。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在市级以上教研会上交流的论文有300多篇。2010年5月,学校编辑出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实验成果汇编》共3册,内收录80余篇研究论文,大约40万字。据统计1992-2011年,教师获奖论文共有150余篇。[10]

获得荣誉

1965年,被评为“安徽省体育先进单位”。

1991年,被市教委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

浮山中学

1994年底,被安庆市人民政府评为“花园式单位”称号。[2]

1995年,枞阳县委、县政府授予浮山中学为“1994年度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

1996年,被评为“枞阳县文明单位”。[2]

1997年,被评为省电化教育设备一类达标学校、省电化教育设备先进单位。[2]

1999年12月,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花园式单位”牌匾。[2]

2000年,被评为安庆市文明单位,学校“逸夫楼"获教育部优秀工程奖。

200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省教育厅、省环保局评为“安徽省绿色学校”称号。[3]

2003年,被县教育局授予“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荣誉获得安徽省首届中学校报校刊评比二等奖。

2006年,被安庆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庆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2009年,被安庆市教育局、人事局评为“安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

2013年11月,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19]

学校文化

形象标识

• 校徽

校徽是以白色的图案和绿色的底色构成的圆形标识。[5]

校徽

• 校歌

《浮山中学校歌》[20]

词:方晓庵

曲:史佩慧

嶈嶈的名山,汤汤的湖水,我们日处其间,怎样感觉不易,感觉不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竟存的潮流,还要具备勇毅,勇毅,德的修养,知地获取。

• 名人题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将军、外交家、艺术家、著名校友黄镇为学校亲题校名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学校题写校名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来学校视察并题字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文化精神

• 校训

敬业、进德、见智、健体

[5]

敬业:爱岗敬业,从事业出发,以事业为重,为事业奉献

进德:师以德为重,生以德为先,品德素质,日进月长

见智:教学相长,见仁见智,勤于思考,敏而好学

健体:培养健体意识,健全心理素质,锻炼健壮体魄

• 教风

言教、身教、勤教、善教[5]

• 学风

求勤、求诚、求精、求真[5]

校园环境

• 御碑亭

御碑亭

原为康熙年间无可禅师(即方以智)的大徒弟、华严寺住持山足和尚 所建,亭在华严寺山门内(今浮山中学逸夫楼西头),亭中立有明神宗圣旨刻碑,该亭早毁,2000年10月重建。

御碑亭坐落在教学大楼前广场上,亭为钢混结构、仿古园林建筑。截至2014年8月,御碑亭占地面积8.64平方米。亭周有6柱上顶,顶为单层6角,檐悬挂落;底座呈6边形,周边有凳相连,南北方向有出口,与石级路相通;亭中立“圣旨碑”,碑高2.45米,宽1米,厚0.18米;石料为花岗岩,碑帽及碑周刻有龙纹图案,碑文为楷书。[21]

• 房秩五墓

该墓建于1984年5月,坐落在浮山中学校园内,背倚飞来、回龙二峰。截至2014年8月,该墓占地64平方米;墓冢为圆锥形,高1.8米,直径3.1米,墓冢周围为水泥栏板;墓前有拜台和台阶,墓栏外环有竹木;冢前立有一大理石墓碑,碑高1.58米,宽0.75米;碑正面中间刻“房秩五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字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书法家张恺帆所书;背面为房秩五生平简介,字体为隶书。[21]

• 黄镇纪念室

该室设在中大楼二楼东室,展品以照片为主,另有黄镇部分遗物。

截至2014年8月,该室照片共93幅,其中最早的照片是民国14年(1925年)黄镇在上海求学时拍摄的,其余照片均为黄镇参加革命后拍摄的。照片内容主要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黄镇的革命活动和外交生涯;另一部分是黄镇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其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吊唁活动等有关方面的照片。

截至2014年8月,该室实物有黄镇著作:《长征画集》2本,《黄镇书画选集》1本。黄镇遗物:皮鞋1双、半筒胶靴1双、布鞋1双、牡丹牌微型收音机1部、热水杯1只、皮带1根、有檐单帽2顶、无檐纱线帽1顶、公文包1只。[21]

• 中大楼

中大楼建成于民国16年(1927年),罗马式建筑风格。截至2014年8月,中大楼共上下两层,面积858平方米。小青瓦屋面,青砖墙体,为“洋灰”水磨石地坪。南边走廊外侧有水泥预制栏杆,中堂左右有通道,架有木质楼梯。东西楼梯外侧上下两层为旧时教室,楼上中堂为旧时图书馆,楼下中堂为旧时教务处,已改作他用。该楼于1941年曾遭日机轰炸,东西两角可见修补痕迹。

2012年12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大楼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

• 房秩五全身立式铜像

截至2014年8月,房秩五全身立式铜像坐落在中大楼前,像高2.2米,基脚高0.6米,由中国雕塑院青年创作中心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教授——尚荣博士设计。

铜像2012年10月8日落成,由浮山中学82届校友捐助。[21]

• 院士半身铜像

坐落在文化墙前。为校友、工程院士汪旭光和科学院士陆大道胸像塑雕。2013年初铸成。[21]

• 师恩亭

坐落在景观大道西北侧。2011年8月动工,11月竣工。系80届校友捐建。[21]

• “孺子牛”雕塑

坐落在景观大道东侧。2010年10月8日动工,12月8日竣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