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船闸,指的是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的供船舶通行的闸门。葛洲坝水利枢纽是中国在长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葛洲坝枢纽航运工程是“两线三闸”。自1981年6月通航以来,作为配合三峡工程建造的反调节航运梯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三峡区域120公里水域的通航条件,大量货船从此安全畅通地出入川江。

中文名

葛洲坝船闸

别名

万里长江第一坝

通航时间

1981年6月

功能

反调节航运梯级工程

最大运量

1亿吨

历史沿革

葛洲坝船闸

1981年,葛洲坝通航之初,年货运量不足400万吨。首航的货轮‘长江号’和客轮‘东方红号’是当时的顶级代表船,如今因运输能力受限已被淘汰。

自1981年6月通航以来,葛洲坝船闸年一路攀升。

1982年葛洲坝船闸货物通过量约347万吨,不到 400万吨。

1982年之后每年有所增加。

1992年已突破900万吨,在1982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后来又有大幅增长。

1994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

2011年12月12日10时许,“长航集运”号等满载的货船驶进葛洲坝二号船闸,标志“万里第一坝”葛洲坝船闸在运行30年后年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30年来,葛洲坝船闸安全运行近40万闸次,通过船舶约211万艘次,累计通过货物6.8亿多吨。比1981年的增长高达28倍。

主要意义

长江货运量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长江沿江经济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如今过闸船舶一半以上是2000吨以上大型货船,5000吨级以上占15%。2011年是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年货运量首破亿吨大关,对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航标准

船闸设计

1、2号船闸室有效尺寸为280米*34米*5米,一次可通过一个总载货量为12,000~16,000吨的船队,每次过闸时间约12到15分钟。3号船闸室有效尺寸为120米*18米*3.5米,主要通过3,000吨以下的客货轮和地方船队,每次过闸时间约40分钟,其中冲泄水时间约7.8~8.7分钟。

最大马力

近期最大船队为“三驳一顶”,即一艘2000马力拖轮顶推三艘1500、1000吨船梭型船队,远景(三峡枢纽建成后)最大船队为“四驳一顶”,即一艘4000马力拖轮推四艘3000吨驳船的船队。

通航流量

三江正常通航航流量:45000m3/s;

三江近期最大通航流量:60000m3/s;

大江最大通航流量: 20000m3/s;

通航水位

上游:▽66±0.5米

下游:

最高水位:▽61米

最高通航水位:▽54.5米

最低通航水位:▽39米

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裂缝事件

2015年1月4日,据三峡通航管理局在近期设备检查中发现,葛洲坝三号船闸右下人字门底止水出现水平向贯穿性裂缝,漏水严重,已丧失止水功能,存在安全隐患。

2015年1月5日,经研究决定,将组织实施应急抢修。抢修将从1月5日13时启动,预计抢修将于1月10日13时结束。葛洲坝三号船闸抢修期间,葛洲坝一、二号船闸与三峡南北两线船闸匹配运行。为保障抢修期间的通航秩序,三峡通航管理局已进行周密部署,并提前将抢修安排通过网络、GPS船载终端、短信及传真等多种渠道通知到船方,提醒船方注意听从调度指挥,注意每日的计划安排。

最新消息

2021年4月16日20时,葛洲坝二号船闸正式恢复通航,较原计划提前12小时。葛洲坝二号船闸于3月16日8时起停航检修,计划于4月17日8时恢复通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