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湛江市代管,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邻茂名市电白区,南濒南海,西接廉江市,西南连湛江市坡头区,北与化州市、茂名市茂南区接壤,区域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吴川市共辖5个街道、10个镇,常住人口122.9万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907354人。

吴川地处粤西最大河流鉴江下游,市区三面环江,一面靠海,市(县)境东西长53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鉴江干流自北向南由化州石宁入境,流经梅菉转折吴阳沙角漩出南海,鉴江两岸平原开阔,肥田沃野,地理位置水源充足,雨量充沛,是一座滨江临海的城市。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吴川海岸线全长70.02公里,海湾多,既有礁石地貌,又有一望无垠的海沙,梅菉是粤西有名的商埠古镇之一,“东通广肇,西达廉琼,南连吴水,北控高城”。自古有“小佛山”之称。

2021年,吴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04.41亿元,比上年增长7.2%。[28]

中文名

吴川

车牌代码

粤G

别名

吴江

面积

858.1 km²

人口

90735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方言

粤语吴化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304.41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759

政府驻地

梅菉街道文明路10号

下辖地区

5个街道、10个镇

外文名

Wuchuan City

邮政区码

524500

机场

湛江吴川机场

著名景点

吉兆湾

行政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广东省湛江市

著名人物

李汉魂

行政区划代码

440883

所属省

广东

地理位置

广东省西南部、南海之滨

历史沿革

名由

古时境内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江)之水(鉴江、袂花江、梅江),故曰:吴川。(古名:又名吴江。注:历史上属高州府;广义上的吴川境地包含今坡头区、麻斜、特呈岛、南三岛、硇洲岛和调顺岛,吴川话分布区涵盖坡头、南三等地。)

建治

先秦: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古越族人便在岭南鉴江下游一带繁衍生息。远古至秦末吴川属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在中原史籍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包括吴川)在秦代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高度文明。

秦朝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王嬴政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三个郡,吴川属象郡(前214年-前204年)。秦末汉初(前204-前111年)属南越国(今粤港澳桂琼及越南北部一带)。

汉朝

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汉武刘彻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南越囯,置九郡。该县地属九郡之一合浦郡的高凉县。建安二十五年(220),吴建高凉郡,又立高兴郡,该县地随属高兴郡的高凉县。东汉时期,吴川属交州。

晋朝:

太康初(282年左右),高凉郡、高兴郡沿吴制。后撤高兴并入高凉郡,该县属高凉郡的高凉县。元嘉年间(424-443)宋(刘宋)置高凉郡平定(县),为吴川县前身。[1]

隋朝

开皇九年(589)春,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吴川之名始见《隋书》。

唐朝:

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降唐,以其领地分设八州,吴川县属八州中之罗州。同年,设潘水县(永徽元年废),县治在今博铺镇。

五代:

公元907-958年,该县属南汉罗州。

宋朝

开宝五年(972)废罗州,吴川改隶辩州。太平兴国五年(980),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隶属化州。[1]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西道宣慰司遣管军总管崔永、千户刘潭、王德用等招降雷、化、高三州,崔永等镇守其地。[1]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元海北海南宣慰副使陈乾福降(盛志作二年误)。同年化州路改为化州府,吴川属化州府。十四年(1381)化县复改为化州,吴川与化州同属高州府。[1]

清朝

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粤。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高州宣布反正,成立都督府。[1]

民国:

民国初年废府建道。民国2年(1913年),吴川属广东省高雷道;至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中国交收广州湾租借专约》,在接收广州湾后,宣布广州湾范围划设为湛江市,前属吴川划去的麻斜、坡头、南三及硇洲、特呈、调顺诸岛,仍由湛江市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更名为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县属湛江市;1994年5月,报经民政部批复同意撤吴川县设立吴川县级市,为广东省直辖市,交由湛江市代管。至2009年末,吴川市面积848.5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0个镇,53个社区、13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梅菉街道。[2]

地理环境

境域

吴川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坐标北纬21°28’,东经110°46’。东邻茂名市电白区,西接湛江市坡头区与廉江市,南临南海,北靠化州市。吴川境域东西最长53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总面积848.5平方公里。市政府驻梅菉街道,距省会广州公路里程366公里,距湛江市区50公里。[4]吴川东临南海,海滨、大山江、塘尾、王村港、覃巴、吴阳和黄坡7个镇(街道)靠海边,海岸线平直,全长48公里。

地形

吴川市大部分地区属鉴江下游冲积平原和半平原。全市地势北高南低,缓缓向海倾斜,没有明显的山脉。地形大致分为低丘、平原、台地和沙土四类。西北、东部是低丘陵地区,占市总面积30%。山丘一般高20-30米,最高塘特思山(尖山岭)海拔172米,浅水高罗大岭海拔65米,塘缀镇丽山(高山岭)海拔56米。中、南部一片平原;海拔最低0.86米。台地10-20米,分布于东南部和中部。沙土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

水系

吴川市江河纵横交错,粤西地区最大的河流鉴江起源于广东省信宜市,自北向南流入吴川并贯穿全境,系鉴江的主流;其支流“袂花江”、“小东江”(又称梅江)、“三丫江”分布于市东北部;塘㙍河、板桥河、乌泥河分布于市西南部。各条河流汇入鉴江,注入南海,形成了鉴东和鉴西两大水网。鉴江在境内流长46.3公里,平均水位2.39米,150吨量船可在境内常年航行。还有人造河两条:塘尾分洪河和博茂分洪河。

鉴江

在江心岛附近可以看到三江汇合的景象。所谓三江,指小东江、袂花江、三丫江汇合成鉴江。三丫江是小东江支流,小东江(又称梅江)、袂花江(又称沙琅江)是鉴江的支流,整个鉴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大至从北到南流经整个吴川。吴川八百多平方公里的领地绝大部分都属于鉴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鉴江是吴川的母亲河,鉴江之所以得名,因其水清如镜。据测算统计,鉴江入海口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88亿立方米,鉴江水充沛,独流入海,自成一系,每年有这八十多亿立方的淡水。现今鉴江其实有三个出海口,除了是自然形成的出海口之外,其余两个出海口都是人工开凿的,分别是博茂和塘尾分洪工程。鉴江平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以鉴江顺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吴阳、塘尾、大江山、长岐等镇街,右江则包括黄坡、振文、塘缀、樟铺等镇;在吴川,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说法。

气候

实景

吴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高温多雨。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1963年-2000年)分析,多年平均日照总计为2008.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平均相对湿度为85%;平均气温摄氏22.5℃,夏季平均27.8℃,冬季平均17.9℃。年均降雨量为1597.8毫米。

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以偏东北风为主,夏季多从海洋吹来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气候宜人,春秋温暖,夏季较热,冬季无霜雪,全年阳光充足,四季常青,一片南国风光。由于吴川面临南海,地处低纬,受太平洋台风影响较大,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在1980年以后,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不多,影响不断缩小。本地平均每年受3-4个台风影响,影响时间从5月到11月,以7、8、9三个月为最。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吴川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香蕉、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有海蜇、沙螺、米蟹等。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禾花雀

龙眼

花生

糖蔗

香蕉

海蜇

矿产资源

吴川境内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水资源

吴川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鉴江横贯南北,袂花江、梅江、三丫江、塘河、板桥河、乌泥河等江河均流入鉴江,汇合出海,每年过境水量达55.5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沿革

1979年,吴川县辖长岐、前进、覃巴、王村港、振文、樟铺、吴阳、塘尾、塘㙍、板桥、黄坡、中山、兰石、大山江、附城等15个公社和1个梅菉镇,共381个大队,1559条自然村。

1987年,撤销公社,改为14个区、2个镇。1987年又撤区改为15个镇和1个乡。

1988年,吴川辖16个镇、173个管理区、1384个村(居)民委员会。16个镇包括梅菉、博铺、浅水、长岐、兰石、覃巴、王村港、大山江、塘尾、吴阳、振文、樟铺、板桥、塘㙍、黄坡和中山。

1996年,改梅菉镇为街道。1997年新设海滨街道。2002年又把博铺、大山江、塘尾3个镇改为街道。

2003年,把板桥镇并入塘㙍镇,把中山镇并入黄坡镇。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详情

截至2019年,吴川市共辖5个街道、10个镇,共计196个村、(社区),市人民政府驻梅菉街道。

街道梅菉街道博铺街道海滨街道塘尾街道大山江街道
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
樟铺镇塘缀镇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其中:梅录街道96519人,塘尾街道27695人,大山江街道20477人,博铺街道13876人,海滨街道34111人,浅水镇27651人,长岐镇66344人,覃巴镇66929人,王村港镇18928人,振文镇84065人,樟铺镇36608人,吴阳镇72103人,塘镇64249人,板桥镇35740人,黄坡镇83883人,中山镇43041人,兰石镇30263人。2013年,吴川市总人口111.1394万人,人口密度1277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吴川市常住人口为122.9万人,户籍人口为97.61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吴川常住人口为907354人。[22]

经济

综述

2018年,吴川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82亿元,增长7%,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164.1亿元,增长21.9%,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37亿元,增长12.8%,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1.93元,增长7.5%,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5亿元,增长25.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6.36亿元,增长8%。新登记市场主体6350户、注册资本275.22亿元,分别增长27.07%和43.12%;新增“个转企”215户。招商引进项目9个,计划投资21.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0.2亿元,实现合同外资2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9万美元。

2019年,吴川实现生产总值272.1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166.8亿元,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亿元,增长19.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93.8元,增长8.3%。

吴川实景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78.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第二产业增加值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7%。三次产业结构为13.4:30.5:56.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2021年,吴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04.41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6亿元,增长6.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4%;第二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9.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55亿元,增长6.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7.4%。[28]

第一产业

2018年,吴川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4亿元,同比增长4.8%。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家,创建湛江市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个、广东省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个。建设基本农田3万亩,完成垦造水田650亩。

2020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40万亩,比上年增长4.7%;糖蔗种植面积0.75万亩,增长2.5%;花生种植面积9.13万亩,增长1.2%;蔬菜种植面积10.28万亩,增长1%。全年粮食产量16.88万吨,比上年增长0.93%;糖蔗产量3.93万吨,增长5.40%;蔬菜产量15.82万吨,增长4.10%;园林水果总产量8.50万吨,下降1.0%。全年肉类总产量5.06万吨,比上年下降3.08%。其中,猪肉产量1.96万吨,下降18.38%;牛肉产量0.05万吨,增长3.42%;羊肉产量0.0095万吨,增长6.74%;禽肉产量3.02万吨,增长10.17%。全年全市水产品产量9.49万吨,增长3.14%。其中,海水产品3.44万吨,增长4.43%;淡水产品6.05万吨,增长2.42%。

第二产业

2018年,吴川工业总产值248.67亿元,增长6.6%。2018年新增规上企业21家,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5.35亿元,规上工业比增加值38.12亿元,分别增长9.1%和8%。

2019年,吴川工业总产值50.91亿元,增长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6%。

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2.5%,重工业下降25.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0.1%,股份制企业增长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7.5%,其他经济类型下降10.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增长0.1%,民营企业增长6.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181.1%,中型企业下降4.1%,小型企业下降17%,微型企业下降22.3%。

2020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8.8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3家,实现总产值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2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

第三产业

2018年,吴川第三产业增加值131.95亿元,增长8.2%。全市旅游接待人数51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17亿元,分别增长36.93%和34.51%,水稻、甘蔗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

2019年,吴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7亿元,增长10.3%,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元,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1447万美元,增长871.1%,全年接待游客61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9亿元,分别增长18.1%、19.5%。

2020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6.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0%,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5.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

全年实现批发业销售额45.51亿元,比上年下降2.6%;零售业销售额127.23亿元,比上年下降7.2%;住宿业营业额1.37亿元,比上年下降36.2%;餐饮业营业额17.49亿元,比上年下降18.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8亿元,比上年下降8.7%。

文化

粤剧

粤西是粤剧演出重镇,粤剧文化艺术在粤西大地上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吴川当地每年的粤剧演出便高达8000场次,观众累计逾千万人次。粤剧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粤西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吴川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大批粤剧艺人逃亡至湛江及广西等地,使粤西地区成为了粤剧的主要舞台,特别是吴川成为了粤剧的风水宝地。每到“年例”或“诞期”,几乎每个社区、每条村庄都有粤剧演出。吴川的“春班”吸引了来自全省的上百个粤剧团前来演出,被称为“粤剧风水宝地”,推动了吴川“南派粤剧”的发展。

妈祖文化节

吴川市梅菉街道漳洲街举办“妈祖文化节”,纪念妈祖诞辰1058周年,弘扬妈祖文化。由该街发起组织的民间艺术巡游活动,梅菉当地的多家飘色团队参与表演,还有“梅菉姑姐”队伍及彩车、女子威风锣鼓队、八音班等加盟助阵,沿着梅菉老街热热闹闹地巡游。漳洲街居民每年都会延袭祖上的习俗,在妈祖诞辰之际举行祭典妈祖仪式等系列活动,村中老幼妇孺及外出务工人士均一起参加,积极倡导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

做斋头

新年期间,吴川各地乡村都有摆斋头酒的习俗。摆斋头酒俗称“做斋头”,一般都是在年初几至正月十五之间按抽签排期而做。“做斋头”是很荣耀的事情,各家各户都争着做。每村“做斋头”一般都是以户为单位,有些村庄是按辈分和年纪来轮候的,有些村庄是统一抽签而定,一般每年只有几人多的也只有十数人能排得上(由初几至正月十五之间每人安排一天),村里人多的话,可能一辈子也只有一次“做斋头”的机会,有的斋头排期已排至几十年,甚至过百年。

由来

远古时代,吴川这片土地上很早就生息繁衍着历史悠久的族群,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古越族"。《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交趾至会稽这一带是古越族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越人族群有很多支系,吴川人属古越族的分支南越族(秦汉文献统称百越一带的族群为"越人"或"粤人",汉代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隋唐后的文献改之称广东支系的“南粤人”为“俚人”)。古代“越”、“粤”相通,近代才较有区别。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动秦攻百越之战将岭南并入秦朝版图后,在岭南设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并把许多“滴徙民”强制迁到岭南“与越杂处”,这是史上第一批外迁民;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也有北方中原人逃难南迁,不过大多数都是跨过长江到江南苏浙一带建都定居,到达远离中原的岭南极少。

吴川人为本地粤人土著,也有少量的外迁徙人融入(境内黎话闽语系的应属福建闽越人分支迁入)。据近代《地方志》记载:“吴川境内最早有吴、李、林、陈、孙等姓人定居,其余许多姓氏的融合了来自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外迁人,外来人有的是来吴川及周围州县当官,任满后定居吴川,有的是贸易经商定居,逐渐融入吴川先民;境内部分来自福建莆田(讲古闽语)于南宋时期迁入广东吴川为高峰期。”历史上虽有外迁人融入,但如江河流入大海,吴川以本地粤人土著为主体。

吴川

现今吴川人,属于广府民系的吴化民系。广府民系下属有九大分支,包括粤海民系、四邑民系、莞宝民系、(原广州府和肇庆府)、罗广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近代吴化民系的崛起,与吴川建筑界商人取得的成就不无关系,吴川商人近年在全国尤其是广东地区取得的成绩,使这个族群见露头角。据统计,作为建筑之乡的吴川,每年对外输出建筑工人10万人,占整个城市劳动人口五分之一;建筑商人艰苦创业、磨砺进取、敢闯敢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京基100的在深圳的奠基以及克林顿的到访,再次使吴川人声名大噪。

交通

实景

枢纽:

吴川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立体化交通方便,境内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河港和海港、机场等运输枢纽。

航空:

湛江新国际机场(在建)。湛江新国际机场的建设计划于2015年初已获中国民航总局正式批准,湛江与省机场集团和茂名市三方密切合作,正式立项,并开展征地拆迁。选址湛江吴川市塘缀镇合山村,距沈海高速塘㙍收费站约3公里。今在用的湛江机场为4D等级,考虑到新机场将为粤西地区(包括茂名、阳江等地)甚至环北部湾经济圈其他城市服务,并发展为国内干线机场,新机场将按4E等级设计。分期建设:近期按4D等级规模建设,中远期按4E等级建设。

铁路:

茂湛高速铁路中间站吴川火车站和越行站塘㙍站,届时将连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

公路:

国道325线横贯吴川东西全境,沈海高速公路和汕湛高速公路从该市经过和交汇。省道S373线、S285线和S286线分别经过该市。

港口:

吴川市境西10余公里可达南方大港湛江港和湛江西厅机场,境北10余公里有水东港;境内有可直航港澳的国家二级装卸口岸黄坡港,博茂港将扩建成为万吨级泊位的渔商两用港口。黄坡港是国家二级装卸口岸,是吴川市水上运输货物的集散地之一。沙角漩港可进出100吨以上的船只。还有4个渔港:"王村港、吉兆港、沙田港、博茂港。"

实景

截至2019年,吴川市交通事业完成投资18.8亿元,湛江国际机场启动建设,省道544线、286线路面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新(续)建沙美大桥等桥梁5座,实现自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100%,整治“畅返不畅”农村公路64.3公里。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吴川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二校区、清源小学扩建全面完成,建成吴川市广大实验学校、省实附中金沙学校2所民办学校,完成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全市共有各类学校共计194所,在校生约14.4万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吴川市实现8883户23606人脱贫退出,脱贫退出率97.6%;16个省定贫困村100%达到出列标准。6213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5181名贫困学子享受教育补贴,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完成65户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827个,引导自主发展产业扶贫项目3024个。扶贫协作工作带动广西三江县36个贫困村、3432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吴川市人民医院成为粤西地区首家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的县级医院,建成中医馆17间,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迁建等项目启动建设。

文明建设

截至2019年,吴川市“三旧”改造项目改造面积203.2亩。补种城区绿化1.2万平方米,拆除城区违建面积3.1万平方米。全面完成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和“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建成雨污分流管网1983.9公里、污水终端处理设施107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8.9%,成功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农田建设项目5个。成功创建湛江市文明村46个。

旅游

地方风情

民俗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了新的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如吴川婚嫁风俗:吴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礼记·婚仪》规定的程式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办起婚事来相当讲究。铺床、接车、拜堂、摆酒、新妇茶、三朝回门,这就是吴川人的婚嫁程式。现今时代改变了,人的婚烟观念也改变了,但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来。

吴川市有着深厚的戏剧文化土壤,以粤剧和木偶戏最为著名。其中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特点是粗犷豪放、勇猛逼真、火爆热烈,又温婉柔情。2016年10月13日晚,广东省文联、省剧协在广东粤剧院中心剧场举行“广东省戏剧之乡”命名授牌仪式暨“党在我心中”戏剧惠民演出,吴川市喜获“广东省戏剧之乡”殊荣。[16]吴川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不少传统文化几乎失传。近年仍保持活动的民间舞蹈有:舞狮、舞龙、舞貔貅、陶鼓舞等。传统的博铺舞六将,黄坡、振文、吴阳的舞二真、梅菉的舞火龙和黄坡沙岗的狮燕舞在1979年以来未见正常活动。[17]

•元宵

实景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年例

游神

年例,岁时习俗,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吴川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大多数集中在农历正月、二月份。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年例分为起年例、正年例与年例尾三个环节。年例礼俗以敬神、游神、摆宗台(做醮亦称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祭祀活动;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祖先的恩德,驱邪祛疫、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吴川人将这种每年定期举办的敬神、游神盛大祭祀活动称为“年例”,这种盛大祭祀活动在潮汕即称为“游神赛会”。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鉴江文化特色----年例

年例搞庆祝和宴客活动叫“做年例”,过去做年例多数是白天游神舞狮,晚上演大戏或做木偶戏或放电影、烧炮仗、放烟花,邀请亲友聚餐饮酒,共同欢庆。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食物也越来越多样丰盛了,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称“吃年例”。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每家每户都各自忙碌准备着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亲朋戚友。年例这天,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活动,一直闹至通宵达旦。年例节庆活动表达了吴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年例宴客,是一种人文情怀,丰俭由人,旨在增进亲朋乡里之间情感交流,体现了吴川人民重视亲情伦理、热情好客的人文精神。

•吴川三绝

广东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三绝与吴川元宵等文化习俗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17]1992年和1997年吴川飘色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17]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艺术名称

"吴川三绝"简介

图示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吴川飘色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

吴川泥塑

吴川花桥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花桥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吴川花桥是广东省的汉人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吴川花桥

方言

古代南粤吴川境地的古越人,讲当地古越语(古越人各方言的统称),融合了来自中原的雅语(吴川话包含了古中原雅语成分,用吴川话读古诗较押韵)。在历史长河中经融合演化后所使用的语言为古越语和闽南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即现今全国独有的方言——吴川话(伝语)。吴川话以吴阳镇口音为代表口音。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粤语语支——吴化方言。吴化方言属于粤语方言九大片区之一。吴川话覆盖范围为鉴江中下游流域及周边,包括吴川和坡头、南三地区。[5]

方言分布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汇了高阳片白话、闽语、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保留着古越语、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它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甚至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

土白话

之外还有

东话

(即雷话)、

海话

(吉兆话)。

土白话分两类:

1.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

2.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东话:

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海话:

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饮食

•菜式系统

实物

吴川菜属于粤菜系统,与广州菜是一脉相承的。吴川菜承继了粤菜之传统,汲取了粤菜之精华。现代粤菜流行的风味可用“清、鲜、嫩、滑、爽、香”六个字可以做概括,这六个字也可以用于概括吴川菜的特点。吴川的街头小炒的特点是重香味,求镬气。吴川街头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葱、蒜茸做“料头”爆香,而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较浓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会太过浓重。吴川菜香而不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炒菜的大铁锅)烧热,加油,把油烧开后,放下少量姜、葱、蒜泥爆香,然后猛火快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这样炒出来的菜称之为有“镬气”,也就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意思。

吴川喜宴的菜式丰富,邻近县市的喜宴一般为十三道菜,其中一汤一糖水,而吴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见,因为吴川人喜欢“十八”的谐音为“实发”,也就是“一定会发达”的意思。

实景

吴川人摆酒请客,都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极少到酒店里摆酒,因为在自家摆酒更有气氛。有的甚至临时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垒起灶,酒肉满街飘香。左邻右里,三姑六婆,一起来帮忙,劏鸡杀鸭,洗锅涮碗,搬台摆凳,忙得不亦乐乎。自从有了专业的家庭宴席队伍,主人家只需点好菜,其余的一切工作和杂务全部包给了专业队伍。比起在酒店办宴席,在家办宴席既省钱、菜式也丰富,家里还可以热热闹闹,亲朋挚友一片喜气洋洋。

吴川人对于别人请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请必到的,这是对请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况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礼金也必到。[18]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美食名称

简介

图示

吴川八宝饭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实物

烂镬炒粉吴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镬并不用完整的镬,而是先去掉两个镬耳,再把镬沿削小,戏称“烂镬”。据说烂镬炒粉火匀、火旺、粉香,有“镬气”。炒粉时,先把镬烧旺,下花生油,再下猪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丝猛火急炒,接着下酱油、白糖、味精,搅匀后再慢火炒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头、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档酒店都有烂镬炒粉出售。烂镬炒粉是吴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吴川第一炒”之美誉。

实物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实物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

实物

吴阳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实物

展开表格风景名胜

八景

限门飞雪

吴川市是一个濒海小城,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非常有特色,传统景区有吉兆湾,吴阳金海岸,现又开发出“南天一石”景区。

吴川八景:一般指“吴川古八景”,包括一览凭高、丽山樵唱、延华弄月、极浦渔归、文翁耸翠、东海朝阳、限门飞雪和通驷垂虹。随着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环境的变迁,“渔翁撒网”、“通驷垂虹”、“延华弄月”、“限门飞雪”、“一览凭高”等这些景点,如今不少景点已经有的已烟消云散,有的只依稀可辨或者仅仅留下遗址。吴川古八景概况如下:

一览凭高:

位于吴阳中学(为吴川学宫之圣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长满蓬蒿,山底部周宽六丈,高不到两丈,登上山顶,朝东南可望见大海帆影,于西北可见江流如带,景色迷人。后因吴阳中学扩建新教学楼需而平整。

丽山樵唱:

位于塘缀镇丽山岭,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间,樵唱牧歌,缭绕山中,远近皆闻。天气晴朗时,歌声传播更远。由40里外的吴阳镇向西北远望,可见此山时而雾锁,时而绿翠青葱。

延华弄月:

位于吴阳城里村,在吴川学宫旁,有延华池,延华井。池水清澈可鉴,当月亮正空之时,俯视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

极浦渔归:

位于吴阳黄李村,始建于南宋年间。它地处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渔艇纵横。每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来之时,灯光点点,有如繁星满天。昼夜皆商贾云集,买鱼沽酒,击掉讴歌,热闹非凡。

文翁耸翠:

位于吴阳文翁岭,俗称“渔翁撒网”,高近十米,岭巅四周长满茸茸茅草,岭上往东远眺,即见滔滔南海,蔚蓝无际。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网状,更有带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围,又如网泡,因而得名。为李族始祖李穆公、乡贤李凌云之墓地,千年祭祀,长盛不衰。

实景

东海朝阳:

位于吴阳金海岸,当天将破晓时,一轮如盆红日从彩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云彩,五光十色,交相辉映,壮丽非凡,游人如织。

限门飞雪:

位于吴阳限门海域,乃鉴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内河口与南海交汇处,为吴川乘船到湛江或远洋的必经之道。该海域险狭,水流急湍且两旁有礁石,故称限门。限门海边流沙细白,有时风飞浪卷,如雪花飞舞。有时波涛浪涌,巨浪冲天,蔚为壮观。

通驷垂虹:

位于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桥名垂虹,是吴阳至梅录的主要通道。因长年有车马来往,故又名通驷桥。桥下水虽不深,但终年不涸且澄如镜,天晴日丽,桥影如虹。

古迹

吴川,文物古迹颇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新石器时代梧山岭贝丘遗址,有晋代茂山书院,有唐朝吴阳古船、止寮港遗址,有宋朝梅菉祖庙、极浦亭,有明朝吴川县遗址、吴川学宫、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有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吴川县城南门、陈兰彬故居,还有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等。

文物古迹简介图示

极浦亭

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实景

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中国南方大港,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实景

梅菉祖庙

位于梅菉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经修葺后,现基本完好。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前进两廊卷棚顶,为琉璃瓦面,多柱支撑。门额刻有“梅麓祖庙”四字。

实景

茂山书院

位于吴川博铺镇,由晋代王浚创建,距今1700多年,原来是王浚藏书的地方,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历为名士隐居,著述、教学育人之所。

实景

吴川学宫

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现仅存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失修。

实景

展开表格

代表人物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今来名人才俊辈出,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正是:千年古镇一状元(林召棠),百年外交两使者(陈兰彬、刘华秋),戎马爱国三将军(张炎、李汉魂、张世德),乾隆赐匾王者师(麦国树)。[19]吴川历史上计有状元一名,进士十八名,翰林二名,钦赐翰林三名,举人一百六十六名。他们之中有位列尚书、御史、道台、知府、知州、知县、教谕等职,多达数百人且大都政声卓著、清正廉明。

如宋代进士鞠杲、林廷、南宋解元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云,被尊为“刘猛将军”的元江淮指挥使刘承忠;明代名医、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林怀兰,明进士林廷献,武进士易傅伯,举人吴懋清,粤东七才子之一林联桂;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绰号劏狗六爹的麦为仪,“振威将军”彭子衡,清江南全省提督曾秉忠,提督曾敏行,名标儒林传之吴懋清,粤西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代诗翁李文泰,清朝武官有十四总兵,两提督;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刘华秋等。

实景

获得荣誉

2005年,吴川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乡”。

2007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被国家体育局授予“体育之乡(足球、游泳)”,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黄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吴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被广东省授予“广东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建筑之乡”、“粤剧之乡”、“网具之乡”、海产品加工中心”、“糖酒机械设备制造基地”等。

2010年9月20日,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将首个“中国月饼之乡”牌匾授予吴川市。吴川月饼历史久远,独具风味,个头特大,品种多样,远近驰名。其有“香酥可口,不油腻”等风味,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华人社区,其中粤港澳、东南亚人尤为喜爱。[20]

2014年9月2日,中国建筑协会向吴川颁发了"中国建筑装饰之乡"牌匾。吴川是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地区。据统计,当下有20万吴川籍建筑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吴川建筑装饰业已形成成熟的产业规模和业态,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2020年6月30日,吴川市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21]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