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社镇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位于无锡市西北侧,2004年2月,由原洛社镇、杨市镇、石塘湾镇三镇合并而成,是江苏省重点镇,是惠山区“一区四组团”中最大的一个组团,是无锡市主城区西侧的卫星城。全镇总面积77.42平方千米,总人口171726人(2017),设有19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洛社镇东接无锡,西临常州,南依太湖,北近长江。

2018年10月8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9月11日,入选“2018年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

中文名

洛社镇

火车站

惠山站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面积

77.42平方千米

人口

171726人(2017)

民族

汉族

方言

吴语毗陵小片

别名

六龙

下辖地区

辖19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

车牌代码

苏B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电话区号

0510

邮政区码

214187

行政类别

政府驻地

洛社镇新兴西路5号

地理位置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情况概述

洛社镇位于江南名城无锡,距无锡市区约12公里,是无锡市主城区西侧的卫星城。全镇总面积93.45平方公里,总人口171726人(2017),设有19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洛社镇东接无锡,西邻常州,南依太湖,北枕长江。京杭运河,312国道,京沪(高速)、沪宁、新长三条铁路,沪宁、锡澄、锡宜三条高速公路或穿境而过,或毗邻相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洛社镇

洛社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教昌明,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二十世纪以来,洛社工商业颇具盛名,素有“小无锡”的美誉,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

进入改革开放的辉煌三十年,洛社镇以乡镇工业、小城镇建设、群众文化三大亮点,成为无锡市所辖乡镇中一颗耀眼明珠,曾两次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是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的“全国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洛社镇坚持不懈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2亿元(占惠山区经济总量四分之一),工业纳税营业收入345.5亿元,服务业纳税营业收入29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0.7亿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6752万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2亿美元,财政收入17.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

历史沿革

宋咸淳四年(1268)重修淳祐年间(1241——1252) 《毗陵志》我:“洛社市在无锡县北招义乡。”“洛社设犒赏库,隶激赏所。”据此,洛于南宋已设集市,并有其地名。当时,五牧亦属招义乡。

元代沿袭旧制,无锡全境22乡。洛社市仍属招义乡。当时,直湖、五牧、梅巷居招义乡,志公桥、吴村、彭村、曹村、杨村、下祁(即今华折)属青城乡。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起,洛社称镇(街镇)。万历年间(1573——1619)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无锡全县裁并22多为13区。洛社镇属万安区。直湖、五牧镇(街镇)属万安区,志公桥、吴村、彭村、曹村、杨村、下祁属青城区。

光绪三十四年,无锡全境(无锡、金匮两县)划为17市乡。洛社镇属万安市。当时,张镇桥镇(街镇)属万安市,

南双庙镇(街镇)属青城市。辛亥革命后,仍沿袭旧制。民国18年(1929)至23年(1934),无锡全县17市乡改为17区(以

南双庙镇实拍

序数为区名)。洛社正式为建制镇,属第十六区(原万安市),并为区公所所在地。当时,张镇桥镇、洛北乡、马盘乡、高明乡、马塔乡一部分属第十六区,南双庙镇、桥西乡、桥东乡、下场头乡、花渡里乡属第十五区(原青城市)。1934年至1937年,无锡全县由17区合并为10区,乡镇同时划并。洛社镇属第十区,为区署所在地。高明乡、海马乡一部分属第十区,南双庙镇属第九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无锡沦陷期间,在日伪统治下,区域划分曾两度更改,1938年1月至1941年1月,恢复1934年前的17区旧制,1941年2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止,又恢复抗日战争前(1934年——1937年)的10区旧制,

1945年11月至1947年12月,无锡全县仍沿袭抗日战争前(1937年)10区区域旧制,各区序数区名改为所在地名称,少数乡镇略有变动。洛社镇属洛社区,为区署所在地。当时,新建乡、菜丰乡、帝让乡、重仁乡、高明乡、海马乡一部分屏洛社区,南双庙镇属前洲区。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无锡全县裁区设署,合并乡镇,共划分为5个区署、6个指导区及1个自治实验乡(玉祁)。洛社镇(原洛社镇、旺和乡、新建乡)属第四指导区。张镇镇(原重仁乡、菜丰乡、帝让乡)、万北乡一部分属第四指导区,双庙镇(原甫双庙镇;高明乡)属新渎区署。

1949年4月,刚解放,洛社镇属前洲区。万北乡一部分属前洲区,双庙镇、张镇镇属新读区。5月,洛社镇被定为县直属镇。7月,格社镇又改属前洲区。双庙镇、张镇镇亦改属前洲区。1950年6月,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全县区乡作较大调整。建立洛社区,洛社镇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高明乡、双庙镇、张镇镇、万北乡一部分亦属洛社区。10月,为适应土地改革的开展,全县对部分乡镇又进一步划小。洛社镇改为洛社乡,为洛社区的14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张镇乡、双庙乡、高明乡、旺巷乡、正明乡、洛北乡、万北乡一部分均属洛社区。

1952年10月,洛社乡又定为县直属镇。1954年8月,洛社镇仍改为洛社乡,为洛社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6年3月,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改建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进行合并区乡的调整工作。洛社乡成为洛社区的10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双庙乡、张镇乡属洛社区。1957年9月,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区乡又进行一次调整。洛社乡成为洛社区的5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万北乡一部分属洛社区。

1958年4月,撤区并乡。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建立洛社人民公社,辖有20个生产大队和洛社镇。1964年10月,洛社镇从洛社公社划出,改为县直属镇,与洛社人民公社成为并列的两个基层行政建置。镇人民委员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同设在市镇。

1983年4月,全县进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恢复乡的名称。洛社人民公社改称洛社乡,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红湖大队。洛社镇为县直属镇的建制不变,辖1个市镇居民委员会、1个洛社行政村。1985年1月,洛社乡、镇合并,建成了镇管村的县直属镇。

地名来源

洛社

洛社地名的最早记载,见于朱咸淳四年重修的《毗陵志》,可见在南宋时期就已有洛社这个地名了。其命名的由来,则无可考证。长期以来,本地流行着一种所谓“六龙”、“六蛇”的传说,实属牵强附会,无稽之谈。但为了保存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创作,特录之如下:

据说,洛社原名“六弄”,以进行牲畜、农副产品集市贸易的6条弄堂(即当弄、桥弄、观载弄、石人弄、桃花弄、寺巷弄)而得名。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船经过这里,问随从人员所到何处,当他听说是“六弄”时,误以为是“六龙”,就大发雷霆,认为“当今天下,只有我一条真龙,一个天子,哪有六龙?”于是立即下了一道圣旨,改名为“六蛇”。但洛社人民没有遵奉封建统治者的旨意,却巧妙地借“六蛇”的谐音,称作“洛社”。

双庙

双庙地名的由来,是纪念南宋的两位民族英雄。

南宋末年,抗元将领文天祥驻平江府(即苏州),闻元统帅伯颜率军20万围常州,即派尹玉、麻士龙两位部将领兵二千前往援救,拒元兵于五牧一带。尹、麻二将军率兵以寡敌众,英勇作战,因孤军无投而全部壮烈牺性,有“血膏原野”之称。麻士龙战死五牧附近的虞桥(属武进县),尹玉战死五牧,历来统称战死五牧。到了明朝,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就在五牧南二里(合1公里)之地建立了一所祀庙,叫做“二忠祠”,又称“双忠庙”,简称“双庙”。庙内供奉了尹、麻二将军的塑像,并刻有碑记。双庙这个地名就由此而来。后来因武进县的同地名“双庙”(北双庙)相对而言,故又称“南双庙”。

鹅子岸

尹、麻二将军抗击元兵战死五牧,民间又有“麻士龙战死彭郎村,尹玉饿死鹅子岸”的说法。彭郎村(即彭村)和鹅子岸都是五枚附近的村庄。“尹玉鹅死鹅子岸”,却点明于鹅子岸地名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尹玉领兵在五牧与元兵作战,由于元兵人多马众,他的士兵伤亡很多,就率残兵500人,从运河岸边转战至附近的芦荡滩(在今鹅子岸村旁,安庄西南)支持抵抗。这时,在芦荡里的渔民们,都义愤填膺,摇船出来支援,有的奋臂举起划浆、鱼叉作刀抢,有的抛掷右块当飞箭,截击元兵。在元兵的重重围困下,尹玉500将士和渔民们孤军战战,最后因粮尽援绝,都英勇不屈地饿死在芦荡岸滩里。

后来,人们就以此地取名为“饿死岸”来纪念尹玉将军及其勇士,因为名称难听,所认又逐渐改名为“鹅子岸” 。在安庄村旁,原有一块2亩左右的田。叫做“饿煞岸田”,这田名同样含有纪念的意义。

五 牧

五牧,位于洛杜和武进县横林之间,临大运河。相传北朱熙宁年间(1068),当地有强氏兄弟5人,名渊明、浚明、伟明、陟明、献明,考中同科进士,并同时出任郡牧(郡,是古代行政区划,管辖几个县,郡的行攻长官称“牧”。郡牧,又称郡守、太守),均知名于时。人们就将强氏五郡牧出生之地称作“五牧”。

志公桥

志公桥,即志公桥村。志公侨,原是村西桥名,村名因桥名而来,志公桥则因当地有志公寺而得名。

南朝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广建佛寺,传说志公寺是他敕建的(据旧县志记载,志公寺系朱建炎初年建),并曾驾幸寺院,封住持高僧为“志公禅师”,衣钵相传。寺院盛极时有5048间屋字,大小僧侣360个。原有山门联语云:“梁朝古刹,盖世丛林。”院中有银杏一棵,高耸入云,十里方圆都能看到这一古刹目标。如今,志公寺已无踪迹可寻,而“志公桥”这桥名、村名依然如故。

曹 村

群胜村的曹村,从来没有曹姓。“曹村”的命名,有个由来。相传,北宋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督师下江南,灭掉割据江南的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曹彬下江南时,曾驻军在这地方,操练兵马。他约束部下:不妄杀一人,不妄取一物。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曹村”,并把抢练兵的所在取名为“曹公岸”(在村北,共有160多亩面积)把他放马的所在地取名为“马池岸”(在村东北,共有30多亩面积少)。

摇头浜在浜口村,有一条通向大运河的长河浜,名叫摇头浜。摇头浜里的水日夜流,有两个神话般的故事,一直流传着。

地名传说

传说(一)

很久以前,在这条河的浜底,住着一家姓陈的富户。陈家老夫妻已50多岁,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月娥。这个且娥,生得真象月里嫦娥一样,能绣得一手好花。当她18岁的时候,四方八路的媒人纷纷上门来说亲,但都因门户不对,被老夫妻拒绝了。就在这一年,河浜头有家姓王的富户,雇了个看牛郎,这看牛郎非但勤劳耐苦,还很聪明伶俐。他白天骑在牛背上唱山歌,晚上在河边牛栏旁的一棵杨树下吹笛,那笛声,方圆十里却能所到。凡是听到他吹的笛,高兴的人格外高兴,伤心的人也会解闷。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浜底陈家的月娥远远听这笛声已听得入了迷。她一天不吃饭好过,一夜不听笛声却难睡。在一个月明之夜,她又听着远处传来的笛声,看着河中的月影。心想:要是见了那人吹笛,多么好呀!可是富户人家的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月娥想着吹笛的人,想着,想着,终于生病了。陈老夫妻就只月娥这个宝贝,如何不急。可是,什么医生都请过了,月娥的病却越来越重,嘴里还时常说着呓语:“吹呀,吹呀!”母亲急得没办法,就问女儿:“你想什么,娘一定低依你,快说吧!”女儿直说了,陈老太便瞒着老头派人去找寻那吹笛的人,第二天就找到了,一看,却是个住在牛栏里的看牛郎。陈老头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恼怒。于是想了一条计策:立刻托人到王家富户去做媒,叫他家的公子来冒充吹笛的人。

王公子来到陈家,月娥就叫他唱歌吹笛,可是他唱的歌吹的笛都不好,月娥知道受了骗,当场哭了出来。从此,她每天晚上总是对着河浜连连摇头,过不多久,就忧闷死了。消息传来,好心的牛郎非常悲伤,他知道月娥是为他而死的,就发誓一生不娶妻。从此,他每天晚上总是站在杨树下,朝着浜底吹哀笛,笛子吹过后,便一阵摇头。表示他的不满和悲伤,年长月久,人们就称这条河浜为“摇头浜”,浜口村也称摇头浜口。

传说(二)

从前,紧靠摇头浜的运河边(塘河口),住着一户财主,家中有位千金小姐,长得如花似玉,身居高房楼屋。当时,有一只从乡下到城里去的航运班船,每天清晨总要从这河边摇过,船上有个小伙子,总是唱着婉转动听的山歌。那歌声传到高楼上,小姐料想是好个聪明的年轻人唱的山歌,听得出神。班船天天老辰光轻过,小伙子唱的山歌也老辰光吸引佳小姐,久而久之,使她生起爱慕之心。但她只听得歌声没见过人。最好见见“意中人”。于是不断思念着他,几乎奋起相思病来了。一天清晨,小姐记身得早。倚窗泼一盆脸水,刚巧那班船经过,小姐无意中把水泼在小伙子身上,小伙子抬起头来,小姐仔细一看,原来他是个瘌痢头,不觉大失所望,就连忙摇摇头。从此忧忧郁郁得病而死。“摇头浜”这河名就由此而来。

行政区划

洛社镇

全 镇辖5个社区、3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洛社新兴西路,在区政府驻地西南17.5千米处。
六龙社区秦巷村盛巷村
徐贵桥社区五秦村雅西村
运河社区杨西园村钱巷村
石塘湾居委会林庄村铁路桥村
杨市社区石塘湾村马盘村
绿化村保健村万新村
展开表格

社会

教育

洛社镇

洛社镇是 具有1600余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镇,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池边涤砚”和“亭上观鹅”,千百年来成为墨林佳话。洛社镇拥有4所中学、3所成教中心和3所中心小学,各类学校均为省级重点或示范学校,100%的学龄青少年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2004年完成了洛社中心小学新教学楼建设和洛社实验幼儿园整修工程,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洛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遍布海内外。有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和载波电话通信作出重大贡献的电信专家陶凤山,有早期专营精良产品“大无畏”牌电池电筒,后旅港发展其它工业的爱国实业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气节,多次慷慨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旅日华侨李景良,有捐资重建洛社石拱桥(即今洛社大桥前身)的李金镛,有爱国爱乡创办匡村中学(即今省锡中前身)的匡仲谋,著名评弹演员吴子安等等。

镇内各类文化设施齐全,现有图书馆、影剧院、书场各3个。洛社图书馆是国家级图书馆,三镇合并后图书馆藏书达19万册,图书流通达69700册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硕果累累。风羽舞龙参加中国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国安杯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并选中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这一历史盛事;农民摄影家马玉焕的小品摄影,享誉全国。洛社镇先后获得“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

经济

一、坚持“双百”不动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提高

洛社镇

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1%,人均GDP突破55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38.1亿元,其中工业投入完成2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24.2%和33.2%。全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双百”目标任务。高效农业稳步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外向化格局基本形成,积极推进“一绿二园五基地”工程,太湖王鸽、益家康生态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良好。精细蔬菜园区列入无锡高效农业规模化惠山综合创新试验区总体规划,核心区面积达1.1万亩;投入20余万元用于水蜜桃高效核心区域建设,开展水蜜桃绿色有机食品及基地申报工作。位于惠山区洛社镇的精细蔬菜园区,拥有着万亩蔬菜田,约计900余户菜农实施耕作,单日输出蔬菜约50吨,承担着全市近七成的地产叶菜供应量,是无锡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2]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工业纳税销售收入226.5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6.7%,实现工业增加值52.68亿元,增长15%,其中201家超千万元规模企业产销两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7亿元,占全镇总量的70.9%,增长15.6%,起到了支撑大局的作用。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新增桥联重工、蓝天电子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家;专利授权量161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145件,外观设计13件;8家企业被认定为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10个,太湖锅炉和天奇股份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为全区实现了零的突破,获科技专项支持资金2100万元;“三创”载体建设完成2.25万平方米。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4.5%;完成服务业纳税销售收入47.6亿元,增长22%,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6亿元,增长14.58%。全面推进洛社新城建设。新城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项目开发进度、建设亮点突出形象的要求,全面启动新城四大板块的建设,全年预计完成投资8亿元,完成销售9亿元。三横四纵道路框架总长达20公里,投资超过1.5亿元,洛城大道和雅中路已完工,其余道路除运河西路外,都已完成工程量的一半以上;总投资1.5亿元的新城三大公园即高尔夫公园、新长公园和张泾河水上公园已全面启动建设,高尔夫公园年内完工;新城商业中心项目已与香港华润达成合作意向,洛城商务中心、酒店合作项目已完成设计,上述项目均已在7月28日开工;新城第一区橄榄郡、第五区上院年内完工,已全部预订销售完毕。加快启动西站物流园区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无锡西站物流园区进展顺利,园区管委会于6月2日正式成立,“三纵二横”路网骨架年内将基本建成,洛南大道路面基础已全面贯通,累计投资 16.5亿元的园区商务办公中心、工业产品仓储转运中心、金属材料剪切加工中心和工业原料展示交易中心都已签约,已开始全面启动。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区。全镇有服务外包企业7家,其中软件企业2家,嵌入式软件企业5家,外资企业2家,07年新增大专以上从业人员271名,新建服务外包载体4800平方米。软件研发在全区率先破题,虹业自动化和飞象电子相继通过“双软”认证,认证数占全区的一半;虹业自动化成为全区首家软件企业,并被列为全省50家重点服务外包企业之一,我镇软件研发水平走在了全区前沿;嵌入式软件企业渐成规模,5家嵌入式软件企业逐渐成为服务外包的主力军,博耳电力成为施耐德、西门子等世界500强的电气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商,天奇物流成为国内工业智能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最大供应商;新能源产业服务外包蓄势待发,我镇已有瑞尔竹风、桥联风电、文汇钢业等一批涉足风能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正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向研发、设计系统供应商转变,已完成总投入5亿元,风能业务订单已达50亿元,预计年内完成销售6亿元。

二、强力推进“一城一区”建设,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按照“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水平招商引资、高效能经营管理、高品位创建特色”的要求,洛社重点开放园区和石塘湾工业集中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乘势而上,加速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工作成效,全镇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园区载体建设成绩显著,利用外资高位增长,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行的招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和平台优势进一步放大。全镇预计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4000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74亿美元。洛社重点开放园区按照确定的六大功能区、“三纵四横”道路骨架总体规划,自全面导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以来,正朝着省级开发区的目标奋力推进。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重点引进产业链长的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等外资企业,石塘湾工业集中区重点建成承接市区工业退城入园的优势载体。“一园一区”集约、集聚发展的效应进一步体现,逐渐成为我镇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和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贡献份额不断提升。2007年,预计园区工贸销售收入完成105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完成91亿元,增长26%,占全镇比重达4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完成20亿元;缴纳国、地税总额2.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0%;完成工业投入20亿元,占全镇工业投入的74%,表面园区污水处理一期改建工程竣工运行,达到日处理3000吨能力,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个,新办境外企业2家,预计园区全年协议注册外资完成7000万美元,到位外资完成2500万美元,分别占全镇总量的64%和63%;引进境内区外资金11.4亿元,新增内资注册资金1.1亿元,外贸出口8150万美元,都完成了目标任务。同时,着力构建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是风力发电加工配套产业基地、精密机械加工区、机电工业区、电子元器件加工组装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创”载体建设取得突破。5月,以振达钢管为主体,在石塘湾工业集中区启动建设了镇产学研基地,6月,以虹业自动化为依托,在洛社配套区启动建设了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市环保装备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全市首家镇级软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同时,加强重点科技企业引导服务,促进龙达转移印花、桥联冶金、通用环保等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促进这批企业越位进次。

三、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洛社镇

2006年,我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镇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加快推进。进一步完善公建设施、新市镇农村整治等规划,区域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实现了全覆盖。路桥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对中兴路延伸段、太锅路、 杨市人民中路、梅秦路等几条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与建设,启动建设张镇桥汽车站工程和雅中路提升泵站工程,另外还配合省、市、区重点工程342省道延伸段、洛南大道、长江水引水工程等做好相应征地拆迁工作。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农村新五件实事顺利推进。万新、梅泾和润杨创建成为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万新村的鹅子岸、梅泾村的后底岸、新开河村的秦巷、邬家坝和新开河村庄创建成为全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村“三集中”稳步推进。07年我镇安置房建设年度目标是28万平方米,其中结转2万平方米,新开工2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约18万平方米;拆迁总面积10.54万平方米;整合搬迁亩均产出30万元以下的低效落后企业30家,累计整合土地面积263亩。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继续推进绿色洛社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853亩,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按照“道路交通安全快速、生态景观自然、街景立面美观”的要求,对人民路等17条主要道路展开“路长制”管理。完成圩堤加高加固9.5公里,土方40.5万方,完成直湖港沿线支河、京杭运河沿线支河清淤31条53.78公里,土方124万方,清淤村级河道39条18.6公里,土方26.8万方。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新增勤余、钱巷、杨西园等一批省级生态村;新创示范村庄35个、示范景点12个、示范路12条、示范河12条。在创建、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效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确保了镇区所有范围的清洁卫生。

四、切实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新改善

富民工程取得实效。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9861元,增长14.1%;健全完善就业机制,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增就业3069人、指导性培训1859人、技能培训1070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90%,1519家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年内完成2.4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村级管理继续加强,出台了村级管理文件汇编,重点抓好22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确保有较高收益;对4个农村新型社区加强“三管理一服务”,成效明显。加大村级资产收益款清欠工作力度,累计清缴欠款3500万元,其中资产款2400万元,收益款1100万元。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社保3120人、医疗保险26000人、新农保16500人,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医保工作任务,实际参保人数达61644人;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推进顺利,20650人纳入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月180元,覆盖率达到100%。扶贫帮困成效明显。做好贫困户救济保障工作,06年共纳入低保对象678户、1618人,发放低保金151万元,脱贫80户、224人,其中产业扶贫23户;完成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下拨资金10万元;为300名困难家庭子女学生发放助学补助金32万元;向410户、1512人发放临时救济金30余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174万元。杨市、洛社、石塘湾3家慈善爱心超市规范运作,为600户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成立了红明、钱巷2家村级慈善会,募集基金100余万元。

五、更加注重

洛社镇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洛社镇

通过大力推进年初确定的实事项目,社会事业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加强了对全镇3544盏路灯的维修和养护,全年新增路灯180盏,修理1100盏,确保主要道路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投入4300万元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防洪体系。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对66家重点涉污企业展开拉网式检查,由镇党政领导分工负责,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开展集中整治,确保涉污企业达标排放,3家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五小”、“三高两低”企业限期整改,水环境治理和“小”“三高两低”治已取得明显成效。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全年完成40公里。医疗卫生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共救助因病致贫人员42人,发放救助金额24.58万元,及时组织实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圆满完成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06年创建星级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创建区示范服务站3个、三星级服务站15个、二星级服务站6个。率先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免费服务证制度的试点,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以上。文体工作又上新台阶。村级星级活动 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镇37个村、社区居委全部达标;获得市家庭特色才艺展一等奖、社区之歌大家唱二等奖;开展“迎接十七大、颂歌献给党”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12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观众达1.5万人次;全区唯一的省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凤羽龙”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省市比赛中屡获殊荣。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洛社高中高考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二以上进线人数超140人;洛社初中中考创造五连冠辉煌,600分以上人数共有99名,600分以上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位列惠山区第一。全镇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00万元的石塘湾初中运动场、投资230万元的洛社初中行政楼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各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良好的教育质量、优美的学校环境、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社会稳定工作有序推进。社会治安“大防控、大调解”机制发挥作用明显。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强基工程扎实推进,在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成立了全市首家行业党校。实施了第三批区镇两级年轻干部双向挂职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单位等基础性创建工作。人武、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统计、宗教、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六、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通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全面推行政府“管理年”活动,重点抓好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效能管理。机关干部顾大局、识大体,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持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平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严肃工作纪律,突出抓好会风建设。坚决贯彻实施《关于加强镇村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镇机关各部门重点工作考核意见》、《督查工作若干规定》、《党委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文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

洛社镇

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规范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和政府资金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作用,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促进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镇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扎实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的38件人大代表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结,办结率100%。镇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实事项目,除个别子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原因实施进度有所延迟,其余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镇上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确立“大镇要有大作为”的工作标杆,自觉地把工作定位纳入惠山发展大局中来考虑,在争先进位上不退缩,在加快发展上不放松,在作风转变上不反复,在敢冒风险上不犹豫,通过科学论证,制订了洛社新城、园区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洛社中长期发展方向,奠定了新洛社未来发展格局。洛社新城继高标准建成会所后,八大类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将成为展示洛社新风采的靓丽名片。13平方公里洛社重点开放园区按照确定的六大功能区、“三纵四横”道路骨架总体规划精心建设,在国内外的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日本神户制钢、富士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展示了我镇一流的投资环境,显示了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璀璨未来。总面积5.78平方公里的西站物流园区各项前期工作落实力度大,推进速度快,随着铁公水联运项目的全面启动建设,西站物流园区将成为完全改变洛社服务业格局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我区打造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重大项目。一系列重大规划强烈的带动示范效应为洛社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营造洛社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

洛社人杰地灵。现择本世纪名人作简略介绍。1989年编纂的《洛社镇志》列编洛社籍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计19人,具有高中级以上职称的63人应该说当时疏漏在所难免,而至今应列编的更不计其数。所有这些,都有代续编镇志时补阙。

陶凤山

,(1900——1950)字鸣岐,洛社下塘人,杰出的科技工作者。1918年考进北京邮电专科学校,毕业后派赴美国实习。20年代初,在青岛为中国首创长途电话通信作出了贡献。后在南京学习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中国开始有了载波电话。抗战前后任交通部邮电司司长。1949年,他参加日内瓦国际邮电通信会议后,迫切希望能回大陆。但因病在香港滞留,后因医治无效在香港病逝。

黄云泉

,(1893——1952)绰号“油老鼠”,洛社张镇桥人。著名锡剧滑稽演员。他一出场,脸上肌肉、眉目都能跳动,不开口就引得满堂喝彩,在无锡、上海享有盛誉,有时一天唱3个场子。他乐于培养后辈。无锡市锡剧团王彬彬、苏州市锡剧团张雅乐都是他的再传弟子。

许卫道,(1896-1965)字祚成,洛社浒泗桥人,著名中医。幼承家学,(父许翔宵为锡邑一代名医)20岁起就在洛社上塘设诊所单独行医,擅活内、妇科杂病,辩证施治,有“锡西调理手”之称誉。他体惜病家,用药灵验,为贫苦人治病不计报酬,深受群众爱戴。解放后曾任无锡县第1届至第5届人民代表,无锡县政协委员。

丁熊照

,(1903——1976)字耀周,洛社华圻村人,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出身清寒,少年时去上海谋生。1925年,他自己办厂生产大无畏牌电池和电筒,成为全国名牌产品,畅销市场。后生产保久牌电珠,出口东南亚地区及英国。1948年赴香港办塑料玩具厂等10余家企业,英国女皇特颁给OBE勋衔。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兴建华圻小学。其字女继承父志,为家乡修路建桥,修缮校舍。

叶寒青

,(1922——1996)曾用名罗谊、章雨石,洛社镇华圻村人,我军高级新闻干部。1941年起在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部队任职。1949年6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审科副科长,文教科副科长。1951年在华东军区《人民前线》报任编辑组长、总编室副主任。1955年5月起任总政治部《解放军报》副主编、主编、总编室主任、副社长。

薛永辉

,(1911——1997)原名张其楠,曾用名张伟,洛社新开河村人,我党优秀干部。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9月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四支队教导员,1944年任地下党太湖县委书记,1946年任太湖游击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初期,薛永辉任无锡县县长。1953年起任上海自行车厂党委书记、上海吴泾化工厂厂长等职。他的一身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平

,(1912——)洛社浜口(雅西村)人。我党资深外贸干部,高级经济师。1940年起先后在上海广大华行(共产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机构)重庆、成都、兰州、广州、台湾等分行任经理、董事长等要职。1949年至1960年先后在香港任华润公司总经理、港澳工委常委、贸易党委书记等职,1956年后多次出国考察,进行贸易谈判。1961年至1983年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卜明

,(1916——1998)原名濮柏亭,曾用名陆兆书,洛社下塘人,金融专家。1949年5月至1965年1月,在浙江金华任党政军要职。1965年1月到1975年1月任中央外经委计划六局局长。1975年7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行长、董事长,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兼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马玉焕

,(1935——2000)洛社双庙人。著名摄影艺术家。他一生酷爱摄影,21岁时就发表作品,曾在《大众摄影》、苏联《少年真理报》获奖。1985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工厂内外,家前屋后拍摄小品,一小见大,执着追求,受到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高度评价,作品先后在锡沪杭宁苏等城市展出,部分被送往外国展出,中央电视台曾作专题介绍,再小品摄影界赢得南邓(香港邓君瑜)北马(无锡马玉焕)的赞誉。1995年入编《中国摄影家全集》。以后又专攻风光、雾景、白鹭等专题拍摄,著有《小品.风光.雾——摄影作品及论文》一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严文祥

(1915年----2005年)洛社镇红明村严家宕。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历任山西决死十总队工作员、指导员、教导员,新军教导大队干事、指导员,抗大总校五队指导员。东北军大合江分校宣传科长、总校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中南军大湖南分校总队政委,第四高级步校上干大队政委,解放军俄文专科学校副政委、政委。1958年4月调国防部五院,先后任三室政委、空气动力研究所政委,同年11月增补为五院党委委员。1959年10月兼任云岗“五O七”工区党组书记,负责云岗地区所属单位的规划建设。1961年10月任国防部五院三分院副政委,1965年6月任七机部三院(后为航天部三院)党委副书记,1980年4月兼任纪委书记,直至1982年12月离职休养(其间根据中央军委领导指示,曾于1967年9月赴四川绵阳主持筹建解放军第十七研究院)。1955年荣获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同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

洛社奇闻

莫杯古

在双庙老街旧理发店的天井里,有一个莫姓的坟,叫做莫家坟,莫姓无后裔,解放前,曾由徐姓看护。据说,莫家坟中的棺木是铁索链吊着的,墓主名叫莫怀古,就是传统京剧《一拜雪》中的那个受害人物(故事情节附后)。莫怀古因被严世蕃迫言,潜逃至无锡,隐居双庙,死后安葬于此,那时双庙尚未形成街镇,有“先有莫家坟,慢有双庙镇”之说。后世为了纪念莫怀古,每年农历二月半节戏。总必点演《一捧雪》及其续剧《审兴刺汤》两出戏。

据查考,《一捧雪》的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有所虚构,莫怀古是个托名,其真实姓名是王抒(太仓人),最后被严世蕃杀害。因此,所谓莫怀古隐居双庙,安葬于此云云,实属子虚乌有。但为何有此传说,始终是个谜。

[附]《一捧雪》故事情节: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莫怀古,提拨了裱褙匠(装裱书画者)汤勤,又将他荐于权奸严世蕃(宰相严嵩子),成为严之心腹。后来汤勤谋占莫怀古之妄雪艳,蓄意陷害,怂恿严向莫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以赝品替代,为汤识破,严怒,遣入至莫宅搜杯,赖仆人莫成藏匿而未搜去。莫怀古补迫弃官而逃,严世蕃令人追缉,至蓟州拿获,蓟州总镇戚继光受命将莫就地正法。戚与莫系故交,但无计相救,莫成自谓其貌与主人相似,挺身替死。主仆遂互换农衫鞋帽,怀古星夜遁去。

《审头刺汤》故事情节:

戚继光斩莫成后,将人头解京复命,被汤勤识破,锦衣卫陆炳奉旨查勘,严世善命汤勤会审。于是坐堂审头,命雪艳上堂辨认血迹斑斑的人头。雪艳手择莫成首级,恸哭夫君。陆炳念怀古系仕途名士,平白无辜,有心营救,并欲开脱戚继光,拟断人头为真,以了结此案。但汤勤却一口咬定是假。在审案中,陆得雪艳暗示,知汤勤旨在占有雪艳,便假意将雪艳断与汤勤为妾。汤既如愿,于是承认人头是真。花烛之夜,雪艳刺死仇人,然后自刎而死。

折迁五牧桥

位于无锡、武进两县交界处的五牧,明清时期曾是个街镇,相传上塘一条街,下塘一条街,盛极一时。镇上有一座横跨运河的大桥,建于唐乾丰二年(667),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提说明嘉靖年间,行人登上五牧大桥,举目可望见附近余巷(属武进县)薛方山家楼台闺阁中千全小姐的梳妆打扮,以及琴棋书画活动等情景。薛方山,名应族,是当地很有名声的官宦(嘉靖进士,任浙江提学副使)。他认为这座五牧大桥有碍自家风水,便上奏朝廷,把洛社至横林运河之上的“廿里三桥”(即洛社、五牧、横林3座大桥),减少里程,说成“十里三桥”,申述百姓运漕粮进京实在不便,须拆除一座五牧桥,以利漕运。五牧大桥就此被拆迁至戚墅堰。

义 马

明嘉靖年间,洛社附近的萧家湾,有个富人萧铭,号云林。重义气,能作诗。他养有一匹马,已年老病弱,因念它有功劳,仍好好饲养它,但它不能再远跑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骚扰江南,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抢掠财物,萧铭一家人躲避到无锡城内,独留下他看守家门。一天,日已过午,他听说倭寇已窜至洛社,一时急得没有办法,就试着骑了那匹病弱老马逃往无锡。不料,老马疾奔如风驰电掣,竟和少壮时一样,顷刻间跑了二十里。刚进入无无锡城门,城门因防倭寇而随即关闭了。那老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住地悲呜,到了半夜就死去。萧铭十分哀痛,就用新的帐幕裹住马身,把它放入画箱中,等到平定倭寇后再埋葬它。人们都称道这老马知恩图报,以赢弱之躯,为主人效力而死,是匹“义马”。当时,有个儒生叫陆云涛,特地写了《忠马歌》来颂扬它。

节 妇

据传,康熙年间,五牧有个官宦子弟,名叫刘服书,19岁就病死,其妻杨氏尚未过门。根据当时的封建礼教,妇女在丈夫死后,应该守节,不能再嫁;丈夫死得愈早,应守节得愈好。杨氏虽未过门,但己许嫁于刘,烛迫于封建礼教,就在刘出丧的那天,进了对家门,抱着刘的牌位与亡灵“拜堂成亲”,于是终身守寡至70岁而死。杨氏死后,清朝统治者为表彰她的所谓“守节”,于乾隆六年(1741),就特在该村的东首建立了一座石牌坊(俗称“石牌楼”)“旌表节妇刘股书妻杨氏之坊”,牌坊上刻有从朝廷兵部尚书到无锡知县7个大小官吏联名旌表的官衔和姓名。这座节妇坊,因年深月久,已草蔓藤攀,仍原封不动地竖立在竹丛中,成了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历史见证。

关帝轴

民国时期,双庙二忠祠东道院,藏有一顶关帝轴,由老道士保管。这顶轴子约2米长、1米宽,是一幅名画,系道院师祖所画,未有署名。在轴子的画面上,正中是端坐看《春秋》的关圣帝君(俗称关老爷,即关羽)坐像,脸都是飞金的。关帝右侧是手持关刀侍立的周仓,彪形黑面,板肋虬髯,特别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双目炯炯突出,十分威严,你若左看右看,它始终注视着你。这幅名画的佳处也就在这里。但当时一些迷信的人就把这关帝轴当作“神灵”,借去给患有仿寒之类寒热的病人“压邪治病”。据说,只要将这轴子挂在病人床头,一经关圣帝君“压邪祛魔”,病人受了惊,出了一身汗,病情就立即好转。其实,没有“压邪祛魔”这回事,病人是看到关帝轴上那周仓的异常相貌,才吓出一身汗来的,不过迷信的人不这样说吧了。

获得荣誉

1986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小城镇; 1990年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

1987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镇称号; 1991年获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称号;

1988年获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镇称号; 1992年在全国百强乡镇排行中名列第10位;

1989年获国家建设部“全国文明集镇”称号; 1993年获国家体委“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

1994年获无锡市工业明星镇称号;

1995年再次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荣获“中国出口创汇先进镇”、“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锡西小区”、“首届中国投资环境500强”、“全国乡镇综合经济实力500强第11位”称号;

1996年和1997年洛社镇党委分别获江苏省、无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996年获江苏省电话小康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镇、无锡市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双拥模范镇等称号。

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获“锡山之星”称号,连续三年综合实力名列锡山市第一名。

1994年至1998年连续五年获无锡市工业明星镇、锡山市工业生产先进镇、农业生产先进镇、第三产业先进镇、科技教育先进镇、引进人才先进镇称号,1998年并获得锡山市“为国家贡献先进镇”、“优化金融环境先进镇”、“发展私营经济先进镇”、“环保工作先进镇”、“计划生育先进镇”等称号。

1999年第四次荣获“锡山之星”称号,并获得锡山市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家贡献、工业销售、工业投入、第三产业、发展私营经济、环保工作、科教兴市、村镇建设等9项先进镇称号。被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于“全国先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自1990年以来,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乔石、刘华清、荣毅仁、费孝通、王光英、彭冲、雷洁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我镇视察工作。

2001年洛社镇在惠山区8个集体荣誉称号项目中全部获奖,分别是:经济发展先进镇、为国家贡献先进镇、工业投稿先进镇、利用外资先进镇、发展农业生产先进镇、第三产业发展先进镇、计划生育先进镇和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2004年度江苏省人居环境奖。

2004年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评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无锡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洛社镇人民政府被评为经济发展先进镇、财政全口径收入先进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进镇、开放型经济先进镇、后劲投入先进镇、服务业发展先进镇、2004年度“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计划生育先进镇、劳动保障先进单位、平安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无锡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先进镇、无锡市2006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文明镇。

2007年获得:2007年度无锡城乡规划工作先进集体、无锡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2007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科普文明示范镇、2007年度“法制无锡合格镇(街道)”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强镇、江苏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2008年度无锡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8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无锡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绿色家园示范镇(无锡市)、国土绿化模范镇(无锡市)、无锡市红十字会示范镇

2011年洛社镇再次蝉联“全国文明镇”

2014年洛社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2018年10月8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12月26日,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