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蝰,有鳞目蝰科。与极北蝰相似,但本种吻略窄,头背面除额鳞、顶鳞与眶上鳞为大鳞外,其余均为平滑小鳞。背面灰褐色,背脊有黑褐色纵纹,腹面黑褐色。见于北疆地区草原,以小型动物为食。卵胎生。

中文名

草原蝰

别名

金钱豹

动物界

分布区域

蒙古、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等地

保护级别

易危

亚目

蛇亚目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有鳞目

体长

40~50厘米,部分63~80厘米

蝰科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蝰属

草原蝰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拉丁学名

Vipera ursinii

形态特征

草原蝰(Vipera ursini renardi)是一种管牙类毒蛇。吻略窄;

鼻孔较小,位于鼻鳞下半部。背鳞最外行平滑或弱起棱,余均起棱。背面灰褐色,背脊正中有一行黑褐色的锯齿状纵纹;腹面黑褐,散以小白点或黑色小圆点。

栖息环境

相关图片

生活于草原和山区(海拔300~3000米),常见于稀疏林地、芦苇丛、较开阔的干草原,以蝗虫多、鼠洞多、蒿属牧草茂密的环境中较多见。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洞穴或石缝中。夏季炎热时则于10时前16时后活动频繁,受惊时可“呼呼”发声;阴天白天亦活动。春季食蜥蜴,夏季食蝗虫,亦食鼠、蜂或蜘蛛。幼蛇食蜥蜴。每年3月末4月初出蛰,10月末或11月入蛰,大多集于黄鼠洞或其他缝隙中越冬。卵胎生,8月产仔,每次产1~6仔,最多达17仔。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塔城、新源、尼勒克、巩留、裕民、哈巴河)

国外分布:蒙古,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法国东南,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