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鳑鲏(学名:Rhodeus sinensis)是鲤科、鳑鲏属鱼类。鱼类无危水生动物杂食性

中文名

中华鳑鲏

外文名

Zhonghua Pan Pi

别名

鳑鲏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68

拼音

zhōng huá pánɡ pí

鲤科

动物界

鲤形目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鳑鲏属

中华鳑鲏

拉丁学名

Rhodeus sinensis

亚纲

辐鳍亚纲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

鲤亚目

亚科

鳑鲏亚科

保护级别

(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3]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生活习性

中华鳑鲏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喜欢在水流缓慢、水草茂盛的水体中群游。仔鱼期聚集成团,多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边缘或无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营浮游生活;游泳迅速,反应敏捷,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幼鱼和成鱼则喜欢在水的中下层生活。中华鳑鲏适宜生活的水域温度范围在0~35℃之间,溶氧范围在4.0~8毫克/升之间,pH值6.5~7.5之间。

中华鳑鲏是杂食性鱼类,可摄食金鱼藻、菹草等水草和高等植物的幼嫩枝叶。在饲养观察中发现,中华鳑鲏也喜摄食死亡河蚌的腐肉,摄食后生长速度很快。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中华鳑鲏

背鳍条2,9-11;臀鳍条2,9-11;纵列鳞34;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1行,5-5,齿面平滑,尖端不呈钩状。体长为体高的2.4-2.7倍,为头长的3.7-4.2倍,为尾柄长的3.9-4.6倍。体侧扁,卵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稍长于上颌。无须。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枚不分支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侧线鳞3-7片。鳔2室,后室较前室大。腹腔膜灰黑色。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左右各侧有一丛白色珠星,眼眶上缘也有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个大黑点。

标本体长26.1~46毫米。体侧面观呈长卵圆形,很侧扁,体高为体宽2.5~3.5倍,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背缘在后头部有一浅凹;体长为体高2.4~3.2倍,为头长3.6~4.5倍,为尾部长1.9~2.4倍。头亦侧扁;头长为吻长4~4.6倍。为眼径2.7~3.3倍,为眼间隔宽2.4~3.2倍。吻钝,较眼径短。眼侧中位,后缘位于头前后端正中间的略后。眼间隔宽略大于眼长。鼻孔位于眼稍前方。口小,前位,圆弧状,后端不达眼下方。无须。鳃孔大,侧位,下端约达眼后缘下方。鳃膜互连且连鳃峡。鳃耙很短小。下咽齿上端尖钩状,斜截面无锯齿。肠很细长,有多个回弯。体长42.2毫米时肠长为体长3.5倍。鳔大,长为头长1.5倍;前室细短;后室粗长,长为前室1.5倍。肛门距臀鳍较距腹鳍基略近。 

鳞稍大;模鳞横卵圆形,前端较横直,鳞心距后端为距前端的3倍,向后有辐状纹。侧线已大部消失,仅前端有3~6个鳞有侧线管。 

背鳍始于体前后端正中央的略前方(体长35毫米以上时)或略后方(体长28毫米以下时),前距为后距1.6~1.9倍;雌鱼背缘斜直,雄性成鱼微圆凸;无骨化的硬刺;头长为第1分支背鳍条长1.2~1.4倍。臀鳍始于第4~5分支背鳍条基的下方,似背鳍而鳍基略较短。胸鳍始于背鳍始点略前方,约伸达臀鳍始点。尾鳍深叉状。 

鲜鱼背侧黄灰黑色,背中线无黑色纵纹;体侧及下部银白色;尾部沿侧中线有一黑色纵纹,纹前端很细;各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较灰暗;雌鱼背鳍前缘有一黑斑,生殖期输卵管突岀,体外可见雄鱼尤其显明。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中华鳑鲏高体鳑鲏
外观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鲤科鲤科
鲤形目鲤形目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在长江流域西达岷江;在黄河流域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周至、华阴等,山西南部芮城等,河南洛阳、巩义市、开封等及山东济南等。

国家地区

中国(天津、河南、宁夏、广西、北京、黑龙江、山西、重庆、四川、广东、陕西、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湖北、河北、甘肃、云南、海南、贵州、吉林、内蒙古、辽宁、青海)、韩国、朝鲜、俄罗斯(阿穆尔州)、缅甸(引种)。

生长繁殖

中华鳑鲏4~5月即性成熟,繁殖时期在每年3~10月,水温14~28℃。每年的4~7月份为产卵旺季,分批产卵,卵呈橘黄色,长圆形似葫芦。在繁殖期间,雌、雄鱼均出现第二性征:雄鱼体色变得格外鲜艳,且背鳍的前外缘显红色,腹鳍不分枝鳍条呈乳白色,臀鳍根部红色,外缘还镶着黄色或黑色,吻端、眶上骨上可见细小成簇的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大部分呈粉红色,长度最长可达到体长的2/3。繁殖期间,中华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在水域中找到合适的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出水孔中,将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随后雄鱼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精子随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附着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由于河蚌不断呼吸水流,可供给受精卵充足的氧气,利用贝壳的保护,受精卵在蚌壳内孵化、发育至卵黄吸收完毕、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泳时,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繁殖期过后雌鱼的产卵管萎缩,下次产卵时又逐渐伸长。25℃温度下,2次产卵间隔约10天左右。中华鳑鲏产卵最合适的河蚌为5~8厘米宽的背角无齿蚌或圆顶珠蚌。

两性差异及雌性生殖能力

雄性成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雌性成体(P<0.05);雌性成体的平均成熟系数极显著大于雄性成体(P<0.01),而雌性成体的平均肥满度则显著小于雄性成体(P<0.05);体重/体长、头宽/体长、背鳍基长/体长、胸鳍腹鳍间距/体长和消化道长/体长的比值在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体侧中央纵带长/体侧中央纵带宽的比值在雌性成体与雄性成体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成体平均每尾绝对怀卵量为127粒(74~238粒),平均每尾怀有6粒(3~9粒)成熟卵,成熟卵的直径为0.14 cm。中华鳑鲏雌性成体的怀卵数量与其体长和体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雌性通过个体大小特别是体重的增长以及体长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

养殖技术

  • 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保水性能好、排注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面积0.067公顷左右为宜,且水源充足、无污染,交通方便,电力配套,配套微孔曝气增氧。鱼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清塘。清塘后5天开始往池塘注水,保持水深在0.4米左右,施发酵的粪肥3750千克/公顷,并投放750千克/公顷自主研发的复合藻类,培养水色及浮游动物,为鳑鲏提供充足的饵料。注水时进水口用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 苗种放养

苗种应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动灵活、无病无伤的个体。苗种放养前用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浸泡消毒5分钟,放养时应避免水温出现较大波动,温差不超过3℃为宜。放养密度为水面放养0.5厘米左右的新孵苗种60万尾/公顷。在放养前进行试水,确定池水安全方可全部放养。 

  • 投饲管理

投喂应坚持四定的投饵原则,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每天分4次投喂,分别安排在08:00、10:00、15:00、18:00。投饵量视天气、水温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20~30℃时食欲比较好,摄食量大。投喂的饲料要求是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细颗粒破碎料。平时如果池塘水质较肥、浮游生物较多,可不投饵。起捕前15天,饲料中添加螺旋藻粉,以增加色彩。 

  • 水质管理

当养殖池水温在15~20℃时,池塘水位应保持在0.5米左右;当水温在20~30℃时,池塘水位应保持在1米左右;当水温在30℃以上时,应使池塘水位保持在1.2米以上。春夏时期每隔15天左右换水1次,并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盛夏时期依据养殖池的实际情况,每间隔15天左右就应换水1次,并用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秋季养殖池水质逐渐转稳,应适当地降低水位。在整个养殖期间注意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控制水体呈油绿色,以浅茶褐色为好。 

  • 病害防治

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如管理不善,导致鱼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疾病。在饲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绿色水产品生产技术的要求,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绿色环保药品进行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发现异常情况应提早诊断,对症下药,保持鱼体健康。防止鳑鲏发病的主要措施为:

  1. 清池消毒。在放种前,要彻底清池消毒,消灭池中病原体和其他敌害。一般1平方米水面用1克强氯精全池泼洒,待2天后药力消失方可投放鱼种。 
  2. 避免在连续阴雨天投放鱼种。阴雨天水中溶解氧低、氨氮较高、水温不稳定,鱼种容易发病。 
  3. 定期预防。发病季节,定期在池塘中泼洒戊二醛、E米菌等预防疾病。在饲料中添加大蒜或三黄粉,预防细菌性疾病。出现小瓜虫、车轮虫等寄虫病时可以使用5~10微克/升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杀虫,能起到良好的杀虫效果又不伤鱼。 
  4. 病鱼隔离。当发现病鱼时,要及时隔离,并全池消毒。死鱼要挖坑埋好,切勿乱丢。 
  5. 保持足够溶氧。中华鳑鲏等鳑鲏类鱼对溶氧需求较高,溶氧低于3毫克/升极易出现缺氧和死亡。要备足粒粒氧等缺氧急救药物,合理开关增氧机。 
  •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至少巡塘2次,观察池鱼的健康状况和水质有无异常变化,一旦发现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迅速解决。

人工养殖

雄鱼体色艳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是我国著名的原生观赏鱼类。雌鱼体色相对较暗,产卵时伸出产卵管,将卵产于河蚌鳃腔进行孵化。中华鳑鲏人工养殖需放养5~8 cm宽的背角无齿蚌或圆顶珠蚌以利于其繁殖。苗种放养密度为水面放养0.5 cm左右的新孵苗种60万尾/hm2,放苗前用5 mg/L的高锰酸钾水浸泡消毒5 m

中华鳑鲏

in,能显著提高放养成活率,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采用5~10μg/L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杀虫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价值

中华鳑鲏是中国原生观赏鱼类,体型优美、色彩艳丽深受广大观赏鱼养殖爱好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