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秋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辖镇,地处桐梓县西部,东接高桥镇,南抵播州区山盆镇、仁怀市高大坪乡,西接风水乡、容光乡,北临九坝镇、习水县桃林乡,行政区域面积146.7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花秋镇户籍人口有60223人。截至2019年10月,花秋镇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花秋镇常住人口为30846人。[7]

2011年,花秋镇财政总收入1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2018年,花秋镇有工业企业27个,其中规模以上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1个。

花秋镇是国家级卫生城镇。

中文名

花秋镇

火车站

桐梓站

面积

146.71 km²

人口

30846人(2020年)

电话区号

0852

政府驻地

花秋村

车牌代码

贵C

邮政区码

563214

地理位置

桐梓县西部

著名景点

天生桥

行政类别

乡镇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主要矿产

无烟煤

农业作物

烤烟、水稻、高粱、油菜

行政区类别

下辖地区

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属桐梓县下辖七里之芦溪里。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里改区,属第三区花秋坝。

花秋镇

民国时期,属高桥区署辖花秋镇。

1954年,属县辖六区。

1963年,更名花秋区。

1992年7月,花秋、乐境、克勤、石步、石关5乡合并为花秋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花秋镇地处桐梓县西部,东接高桥镇,南抵播州区山盆镇、仁怀市高大坪乡,西接风水乡、容光乡,北临九坝镇、习水县桃林乡,  行政区域面积146.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花秋镇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属中山岩溶丘陵地貌。境内最高点位于兴河村九盆水,海拔1474米;最低点位于新田村大河坝,海拔400米。

气候

花秋镇

花秋镇多年平均气温14.0℃,1月平均气温3.0℃,极端最低气温-7.7℃(2008年12月25日);7月平均气温24.0℃,极端最高气温36.5℃(2011年8月5日)。最低月均气温2.1℃,最高月均气温27.0℃。生长期年平均305天,无霜期年平均320天,最长达330天,最短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60小时,年总辐射141.0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35天(一般为2月25日至次年1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50天,最多180天,最少120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250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8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3月和8月,4月最多。[2]

水文

花秋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最大河流为桐梓河,从桐梓至赤水,流经境内官仓、高桥、花秋、风水,长48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花秋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泥石流、凝冻等。灾害年均发生4次,主要发生在4—8月,最严重的次凝冻灾害发生在2008年12月5日,境内大部分地区受灾。

自然资源

花秋镇境内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硫、铁、瓷土、石灰石等。其中煤炭远景储量10亿吨,已探明储量为6.8亿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花秋镇下辖23个行政村,下设129个村民小组。[1]

行政村银盆木堰克勤李坪金山兴河群星石步东山坪乐境天生桥三岔河石关新田河坝冯大垭大岩花秋龙井沟青山下坝龙塘岔水

截至2019年10月,花秋镇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行政村花秋社区李坪村兴河村岔水村龙井沟村木堰村克勤村石步村乐境村天生桥村青山村石关村新田村大岩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花秋镇辖区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99人,城镇化率9.7%。另有流动人口1016人。总人口中,男性30277人,占52.3%;女性27580人,占47.7%;14岁以下12536人,占21.7%;15—64岁40095人,占69.3%;65岁以上5226人,占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7841人,占99.97%;有苗、白、水3个少数民族,共16人,占0.03%。2011年,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0.3‰,人口自然增长率5.6‰。

截至2018年末,花秋镇户籍人口有60223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花秋镇常住人口为30846人。[7]

经济

花秋镇

2011年,花秋镇财政总收入1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3万元,比上年增长27.5%,是1949年的20倍,比1978年增加13倍。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58万元,增值税67.6万元,企业所得税54.4万元,个人所得税7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18.2%、15.7%、17.5%。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

2011年,花秋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458吨。

花秋镇工业形成以煤炭,建材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800人。

2011年末,花秋镇有商业网点1001个,职工3015人。2011年,社会销品销售总额达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文化

地名由来

花秋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秋日多雾笼罩而名为花秋坝,因此得名。

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6月6日,花秋镇岔水村河扁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交通

花秋镇已形成由公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21.6万人次。有通乡公路桐容公路过境,境内长16.7千米,通往容光乡。[4]

社会

教育事业

花秋镇

2011年末,花秋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56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3所,在校生3988人,专任教师2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2149人专任教师19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5人,专任教师8人。2011年,教育经费达1589万元,属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科学技术

2011年末,花秋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9人,其中农业类8人,教育类190人,其他11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花秋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会员125个,体育场地14处。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花秋镇有卫生院1所。

社会保障

2011年,花秋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户,人数15人,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长5%;医疗救助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人次,共支出1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52户,人数2647人,支出730.6万元,比上年增长6%,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长7%。[5]

旅游

风景名胜

综述

花秋镇有天生桥、九盆水水库、圆满贯、乐境村田园风光等自然风景景观。

花秋

乐境村田园风光

花秋镇

花秋镇乐境村是桐梓县重点打造的11个重点示范旅游区之一,位于集镇以北4.5千米,北与习水县桃林乡相连,西南面与习水县云岩乡相邻,依托“七古一红”文化,七古即:古寨堡、古庙宇、古农耕、古民居、古驿道、古坟墓、古树木(红豆杉),一红:即红色文化。已建成乡村旅馆43家,可一次性接待游客2000余人。

岔水村河扁村落

花秋镇岔水村河扁村落,是清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自然村落。清朝时期,蒋氏、罗氏家族落户于此,与世隔绝,随后王氏迁入,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选址于仙人山脉大山深处,地处山谷之中,群山环绕,寨前地势平坦,细水长流,寨中古树(黄桷树)参天,构成了山、林、寨、水、田的自然格局。是贵州黔北地区典型的明清传统建筑风貌。

获得荣誉

花秋镇是国家级卫生城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