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wèng,最早见于說文解字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瓮”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罌也。从瓦公聲。烏貢切”。“瓮”的基本含义为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如酒瓮、菜瓮;引申含义为借指酒,如瓮头香(好酒)。[2]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瓮”也作名词指陶制盛器,小口大腹,如水瓮。[2]

中文名

笔顺号码

34541554

繁体

字码

基本区 U+74EE

五笔

(五笔86)WCGN、(五笔98)WCGY

仓颉码

CIMN

组词

酒瓮

字级

二级字(3974)

部首笔画

4

部外笔画

4

平水韵

去声一送

拼音

wènɡ

异体字

甕、罋

注音

ㄨㄥˋ

四角号码

80717

同音字

释义

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姓

偏旁部首

笔画顺序

撇、捺、撇折、点、横 、竖提、横折弯钩/横斜钩、点

笔画数

8笔

结构

上下结构

郑码

OZYS

性质

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字源演变

瓮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形声字。瓦表意,篆书形体像相扣的两片瓦,表示瓮是一种盛物的瓦器;公(gong)表声,公有共同义,表示放入瓮中之物合在一起难分彼此。瓮是陶制盛器,一种小口大腹的陶制盛器。[2][3]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瓮的字源演变图

瓮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词性释义英译例词例句
wènɡ名词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罋,汲缾也。——《说文》瓮,瓶也。——《广雅•释器》
按,「瓶」是汲水器,不是今天的所谓瓶抱甕而出灌。——《庄子•天地》
 汲水罐井谷射鲋,瓮敝漏。——《易·井》
盛酒浆的坛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礼记》
大水缸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晋· 葛洪《抱朴子》
展开表格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乌贡切,翁去声。《说文》罂也。《博雅》瓮,甁也。《扬子·方言》赵魏之郊谓之瓮。《抱朴子喩蔽卷》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淸。巨象之瘦,不同羔羊之肥。 《集韵》或作甕。

(甕)《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乌贡切,同瓮。《玉篇》甖也。《韵会》没甁也。《易·井卦》井谷射鲋,甕敝漏。《礼·檀弓》醯醢百甕。《李斯上秦始皇书》夫击甕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眞秦之声也。

又《礼·儒行》蓬戸甕牖。《疏》甕牖者,谓牖牕圆如甕口也。

又云:以败甕口为牖。《庄子·让王篇》桑以为枢,而甕牖二室。《注》屈桑条为戸枢,破甕为牖,各一室也。

又《庄子·人闲世》甕㼜大瘿说齐桓公。《注》甕㼜,大瘿貌。

又《集韵》亦作罋。

又作。《前汉·张骞传》大宛国献大鸟卵,如甕。《注》一作。

又《集韵》《韵会》《正韵》於容切,音雍。《前汉·西域传》乌弋国有大鸟卵,如甕。《师古注》音平声。

又《集韵》委勇切,音壅。

又於用切,壅去声。义同。[2]

说文解字

罂也。从瓦公声。乌贡切

说文解字注

(瓮)罂也。罂者,者,小口罂也。然则瓮者,罂之大口者也。方言曰:甀,瓮,瓿甊,甖也。自关而西晋之旧都河汾之闲其大者谓之甀。其中者谓之瓿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瓫。或谓之甖。甖卽罂字。从瓦公声。乌贡切。九部。按小徐瓨下读若翁三字当在此。[2]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日本

韩国

参考资料:[2]
书写演示

1

2

3

4

5

6

7

8

参考资料:[5]
书法欣赏

篆书-篆刻字典-《-中国篆刻大字典》

隶书-翁同和-《书法大字典》

草书-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行书-郑板桥-《郑板桥书法字典》

楷书-颜真卿-《书法大字典》

参考资料:[6]

音韵汇集

方言集汇

国际音标wəŋ˥˧日语读音MOTAI韩语罗马ONG现代韩语옹

客家话[海陆腔]wung5[客英字典]vung5[台湾四县腔]wung5[梅县腔]wung5粤语ung3[2]

韵书集成
字形韵书声调韵目字母声类开合等第清浊反切拟音释义索引
广韵全清乌贡切ʔuŋ343.02
集韵全清乌贡切ʔuŋ462.8.6
韵略乌贡切11.1
增韵乌贡切13.1
中州去声东锺乌贡切罂也11.1
展开表格

用法搭配

相关组词

瓮城、铁瓮、瓮下、瓮齑、瓮人、瓦瓮、提瓮、瓮鉴、酿瓮、银瓮[1]

相关成语

汉阴抱瓮、蓬户瓮牖、请君入瓮、桑枢瓮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