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空心贡面,河南省潢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潢川空心贡面又称光州贡面,历史悠久,相传创制于唐朝,据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曾为历代朝廷贡品。

潢川空心贡面选用优质小麦粉,芝麻油、精盐等,经传统手工工艺百遍揉和制成,富含人体所需多种营养,具有条细如丝,心似管状,筋通爽口,耐煮不粘,久不粘汤等特性。其绝妙之处是每根贡面虽细,但皆有微孔,心似管状,工艺精巧,素有“长素面、长亲面、龙凤面”等美称。

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潢川空心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潢川空心贡面

批准时间

2013年12月31日

别名

光州贡面

审批文号

190

主要原料

优质小麦粉,芝麻油、精盐

适宜人群

老少皆宜

外文名

Kwangchow Hollow Noodle

分类

小吃

产地名称

河南省潢川县

产品特点

条细如丝,心似管状,筋通爽口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3年第190号

口味

筋通爽口

产品特点

潢川空心贡面

潢川空心贡面,历史上称“光州贡面”。此面系清油兑水盐合细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1]

产地环境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信阳市中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地处东径114°53′—115°21′,北纬31°52′—32°22′之间。潢川全境位于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丰沛。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共有三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68%,黄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于优质粮油的生产,为潢川空心贡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

历史渊源

潢川挂面有近千年的历史,生产精制的筒装贡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制作场坊遍及城乡,所产之面,行销省内外。

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

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从此光州精制的筒装挂面,以“贡面”之称闻名于世。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改河南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光州贡面也逐渐被称作“潢川空心贡面”。[3]

潢川空心贡面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贡面生产蓬勃发展,收入《中国名食录》。[1]

生产情况

2015年,潢川县有4家空心贡面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两个专业合作社,带动600余农户生产加工潢川空心贡面,年产贡面约180万千克,年销售收入超过2200万元。

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潢川空心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

潢川空心贡面

2015年,潢川空心贡面被命名为河南老字号产品。[5]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产地范围为河南省潢川县现辖行政区域。[4]

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料

1.小麦粉: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中筋小麦加工的小麦粉,小麦粉面筋值为26%至29%,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生产加工用水:产地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其它原辅料: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盘条

二、加工时间

加工时间限定为每年农历7月初到次年农历3月底。

三、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粉→和面→醒面→切条、盘条、装盆→上筷子、打小架→上大架→晾干→截切→包装。

四、加工技术要点

1.和面:将小麦粉和盐水按一定比例和面,和面时间10至20分钟至面质均匀,醒发1小时。

2.切条、盘条、装盆:将醒发好的面团擀压均匀,切条搓圆,涂抹少许食用油,将圆条层层盘入盆中。

3.上筷子、打小架:将室内静置醒发后的盘条用手工“8”字样绕在两根竹筷上,静置醒发2至3小时,将两竹筷间的面拉长到50厘米至70厘米,继续醒发3至4小时。

4.上大架:将醒好的面置于户外,逐渐拉伸至2米至3米,固定竹筷,用竹筷上下分扦防止面粘连。

5.晾干:自然晾晒2至3小时,不宜暴晒。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浅黄,条细如丝,截面微孔,煮不粘汤,筋通爽口。

2.理化指标:

项目指标
自然断条率,% ≤5.0
煮熟断条率,% ≤3.0
水分,% ≤14.5
酸度 ≤4.0
盐分(以NaCl计),%4.0—7.0
展开表格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4]

专用标志使用

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省潢川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潢川空心贡面(光州贡面)的检测机构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4]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一

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之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一日行至秦岭南麓,此乃山之阳面,日照充足。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细如发丝的面条,胃口大开便令其煮食,老汉将面迅速煮熟并浇以农家酸菜汤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觉得酸香扑鼻,细滑爽口,美味无比。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挂面,因面形状“长瘦”,故又称“长寿面”。秦始皇闻后大喜,遂重赏该老汉。从此,地方官吏就将手工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被列为皇家御膳养生佳品。

民间传说二

相传,天授元年九月(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便布告天下,要在她登百日之时,举行盛大庆典。又传旨光州刺史:“往年光州进贡的挂面都是实心的,如今已改朝换代,3个月内要为朕作出空心挂面,以备百日盛典食用。”光州刺史接到圣旨,便赶忙把光州城里所有的挂面师傅召集在一块,限他们在两个月内做出空心挂面。

那时,光州城里挂面做得最好的要数一个姓马的师傅,他有个徒弟叫彭仁义,他见师傅整天只是在面的成色上打圈圈,就琢磨,除了在面的成色上下功夫外,能不能在配料上想想法了呢?转眼到了重阳节,仁义去饭店买油炸馓子。仁义去了好大一会功夫,也不见回来,师傅就叫女儿巧珍去找,巧珍跑去一看,只见仁义正傻呆呆地站在油锅旁,看人家炸馓子。炸馓子和的面兑的有盐,和好的面又用香油浸着,所以有韧劲,经得住用手来回拉扯。一团面越扯越细,最后扯得比挂面还细。巧珍瞬间就明白了,说:“师兄,我们回去照这个方法试试吧。”

回家后,仁义和巧珍舀来一盆上等白面,兑上盐和好搋透。再经过再香油盘条、上筷子、上槽、上架、扯面、凉干等多道工序,终于成功了。马师傅一看做成了空心面,不禁喜笑颜开,当即叫仁义和巧珍拜堂成亲,说道:“空心面是你们俩做成的,今天成亲是双喜临门,就叫它‘龙凤面’吧”。

当宫廷御厨呈上此面,武则天见其汤清如水、根根可数、芳香四溢……故食之,则龙颜大悦,顿起身赞曰:“空心面,夺面食之魁也”!至此,空心面改称空心贡面成为历代贡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