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内蒙古师范学院
1952年5月5日,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立于首府乌兰浩特。
1953年8月,由张家口师专和绥远师专合并成的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内蒙古师范学院。

历史照片
1954年7月6日,教育部同意原内蒙古师范学院与原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称为“内蒙古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呼和浩特市,下设蒙文部和汉文部。11月24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呼和浩特市第三中学改为内蒙古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55年,全部师生迁到新城南门外的新校园。
1956年,学院成立函授教育科,设汉语文、蒙语文、数学三个专业。
1958年,增设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五个专业的专科和本科,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合作试办研究生教育。
1959年,成立函授部。
1964年,学校成立附设函授大学,在牙克石、通辽、赤峰等地设立函授站,形成了完整的函授教育体系。
1971年,学校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学校全面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学校恢复函授教育。
1978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夏天的盛乐校区
1982年,学校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并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大学。1983年,恢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设函授大学,学校成立干部培训部。
199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与马来西亚国际现代设计集团联合创办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成立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1997年,学校成立了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获准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1999年,学校成为开展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

校园风光
2000年7月,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关于高校结构性布局调整的决定,内蒙古教育学院并入内蒙古师范大学。2001年,学校成立了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蒙古学学院。
2002年,学校开始立项建设盛乐校区。学校相继成立田家炳教育书院、旅游学院。
2003年,学校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2004年,学校成立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传媒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学校成立法政学院、经济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社会学民俗学院、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7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鸿德学院。
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
2013年6月,学校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学校教育科学学院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建设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
2015年6月,学校加入“欧亚太平洋大学合作网”(EPU)。2017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免费定向培养师资计划”试点高校。
2019年12月8日,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亚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1]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内蒙古师范大学入选。[4]
2022年9月,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成员。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设26个教学机构,3个合作办学学院,4所附属学校(含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开设98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8]
专业设置 |
层次 | 学院 | 专业名称 | 科类 |
本科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理工 |
本科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蒙语汉授) | 理工 |
本科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蒙语汉授)(民族班) | 理工 |
本科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 | 文史 |
展开表格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资料。[9]
师资队伍
师盛湖春景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2166人(不含合作办学),其中专任教师1355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3%,具有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2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8%,具有副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8%;有博士生导师70人、硕士生导师120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3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5人。2002年入选及引进国家“长江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66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获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资助68人(次)、团队12个。[8]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满全
国家“万人计划”:满全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满全、能乃扎布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满全、能乃扎布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美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函数与微分方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民族经济教学团队、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教育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经济学专业主干课蒙汉双语教学团队、中国教育史教学团队、计算机学科师范专业综合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
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照日格图、郭世荣、乌兰图雅、包玉海、李百岁、林民、刘官厅、马万里、王喜贵、贾美林、哈斯巴根、杨玉成、包玉山、青格乐图、斯琴朝克图、万奇、闫艳、王建莉、邓可卉、满全等
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乌云特娜、聚宝、能乃扎布、赵明、王万义、刘官厅、特古斯、韩猛等
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嘎日迪、额尔顿扎布、谷彦彬、郭世荣、敖其、刘东升、陈江、门小勇、扎格尔、代钦、苏雅拉图、海春兴、图乌力吉、哈斯巴根、奥迪、斯琴巴特尔、王风雷、徐宝芳、王艳凤、乌云等。
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9门;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体育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心理学、体育教育、土地资源管理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理科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蒙古民俗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蒙古民俗
自治区级一流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化学、地理科学、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美术学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技术学、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设计、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学前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运动训练、英语、汉语言文学、物理学、音乐学、心理学、历史学、美术学、体育教育、旅游管理、生物技术、新闻学、绘画、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社会体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学、通信工程
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心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学、汉语言文学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美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工作室、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新闻实验中心等
自治区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室内设计入门、广告策划与系列创作、平面广告设计、女装结构设计、复变函数、运动心理学、数学分析、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代数、新闻学概论、公共体育篮球、仪器分析、空间解析几何、无机化学、篮球、常微分方程、现代蒙古语、军事课、普通生态学、外国美术史(蒙语)、中国教育史、学前教育管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蒙古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程序设计基础等
教学成果
在2018-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中,学校教师获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政策支持项目3项;截至到201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立项中,学校教师获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政策支持项目4项。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思政专项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批准课题158项,资助经费106万元;开展“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应用专项课题、通识课教学研究立项,批准立项224项,资助经费110万元。
2018-2019学年,学校蒙古文教材49部,17部蒙古文教材被确定为2018年大中专院校编译出版蒙古文教材选题。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10]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11种;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学技术史学科
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 |
层次 | 学科名称 | 批准时间 | 批准部门 |
重点建设 | 课程与教学论 | 1986年 | 自治区教育厅 |
重点建设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1986年 | 自治区教育厅 |
重点建设 | 科学技术史 | 1986年 | 自治区教育厅 |
重点建设 | 人文地理学 | 1994年 | 自治区教育厅 |
展开表格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一览表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 |
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哲学 |
外国哲学 |
逻辑学 |
展开表格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览表 |
类别 | 领域名称 |
社会工作硕士 | - |
教育硕士 | 教育管理 |
学科教学(思政) |
学科教学(汉语文) |
展开表格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资料。[11]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其中,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个,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应用数学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7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内蒙古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自治区众创空间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14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5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1个。[8]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高原研究中心
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大讲堂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高原灾害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
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民族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国北疆史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等、新时代内蒙古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培育)、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基地
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
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雕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治区工程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3S”工程实验室等
自治区首批科普示范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
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民族学创新团队等
院士专家工作站: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院士专家工作站、内蒙古师范大学绿色催化院士工作站等
科研成就2020年,学校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类科研项目42个类别767项,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3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部委级科研项目1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83项;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20项、重大项目3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12]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图书276万余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233万余册;古籍线装图书6929部,12675函,80723册,其中,善本600余部。民国时期图书、合订本期刊及建国前解放区报纸合订本近5万册;引入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73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2个,外文数据库21个。
学校建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库”及“内蒙古地区中小学教科书文库”,“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库”收藏展示有师大学人的个人著作、师大校报和内部出版资料共近4000种、2011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千余种。“内蒙古地区中小学教科书文库”收集了1948年出版的在内蒙古地区使用过的中小学各类教科书近2000种。2011年开始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已收录优秀毕业论文1万余篇。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有以下6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语文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中国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期刊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入选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中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13]
199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被命名为全区首批“内蒙古新闻出版行业精神文明示范单位”。200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8年,自然科学(蒙、汉文)版编辑部被教育部科技司评选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学术交流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几个国家及80余个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被批准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学校聘请包括7位两院院士和5位学部委员在内的近500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8]
知名校友
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15]
刘大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梁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燕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大数据与循证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前两百强中,内蒙古师范大学排名第148位。[2]
2021年12月9日,旅游学院(金通民航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14]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2022年11月,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社会捐赠
2021年11月8日,内蒙古汇景建设有限公司向内蒙古师范大学捐赠一批防疫物资,包括10万个医用防护口罩、1万个N95口罩、1000瓶免洗洗手液等。[5]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
1、校徽主体以蒙古文“(教师)”字型变形为钥匙图案。蒙古文象征内蒙古地域概念;“(教师)”体现学校的师范性;钥匙图案喻意教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整体喻意“内蒙古师范大学”,体现学校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2、校徽整体圆形,外圈蒙、汉、英三种文字围绕,体现学校严谨的教学氛围,体现各民族师生的团结、体现学校改革开放的发展思路;
3、校徽颜色为绿色,象征着内蒙古大草原,喻意着生命和活力。
校旗
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旗面左上方为学校徽志,中间是学校蒙古文和中文全称。
精神文化学校校训
献身、求实、团结、奋进
献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献给祖国、人民或事业。求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求实精神。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奋进:“奋”者,振作而鼓劲,“进”者,不停步,不停顿,勇往直前。[8]
校歌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歌》踏着新中国的晨钟,沐浴着民族和睦的春风伟大的事业从这里起步,灿烂的未来在这里播种啊草原儿女,辛勤的园丁春蚕奉献闪光的智慧,闪光的智慧草原儿女辛勤的园丁,春蚕奉献闪光的智慧烛光映红火热的青春,古老文明时代精神献身求实团结奋进,铸就树人百代功啦……草原儿女辛勤的园丁,献身求实团结奋进铸就树人百代功 |
校园环境
校内环境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