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长角亚目、蚊科、按蚊亚科、按蚊属的一种。

在中国,除青海和新疆以外各省(区)都有记载。

中文名

中华按蚊

别名

中华疟蚊

二名法

Anopheles sinensis

动物界

蚊科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疟蚊属

双翅目

分布区域

在中国、除青海和新疆以外各省、区

拉丁学名

Anopheles sinensis

亚门

有颚亚门

体征

雌蚊下颚须有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斑

亚纲

有翅亚纲

亚目

长角亚目

亚科

按蚊亚科

中华按蚊

形态特征

中华按蚊

成虫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虫,雌蚊触角基段蓬松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环。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翅前缘有明显的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前缘基段通常杂有少数淡色鳞,但无白斑,径脉干大部分黑色。中足基节上下各有一白鳞簇,后足跗节1一4节末端有窄白环,基节通常无白环。腹部第2~7节腹板上各有1对舌形自斑,各节侧膜上有T形暗斑,第七腹板有鳞簇。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有很多淡色鳞。

幼虫头部常有明显的带状暗色斑。内唇基简单并靠近,外唇基毛分支很多,有34~59支,第8腹节背板较大,近横矩形。

生活习性

中华按蚊

雌蚊兼吸人、畜血液,但偏向牛、马、驴等大家畜血液。饱血雌蚊的栖息​习性因地区和季节而有很大变化。稻田通常是这种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但也广泛地在沼泽、芦苇塘、湖滨、沟渠、池塘、洼地积水等环境中生长。以成蚊越冬。

分布范围

该蚊种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国内除青海、西藏外均有分布。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虽然不是高效的传播者,但由于种群数量大,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幼虫主要孳生于缓流清水中,如小溪、沟渠、渗出水等。

物种危害

蚊类是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医学昆虫,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发现了象形文字"疟",表明3000多年前人们已认识了疟疾的症状。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在史书和其他民间书籍中均发现大量有关蚊子的记载。蚊子成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从人体或其它宿主体内吸食新鲜血液,以获得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这种叮咬不仅给宿主造成了极大的骚扰,同时还会传播病毒引起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虫媒疾病,严重时甚至引发大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蚊类隶属于双翅目蚊科,其中吸食人血及传播疾病的主要集中在按蚊属、伊蚊属、曼蚊属和库蚊属。赫坎按蚊种团是我国蚊类中最复杂的亲缘集团,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种团,包含了传播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的媒介蚊虫,如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杰普按蚊(Anopheles jeyporiensis)及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等,其中尤中华按蚊分布最为广泛。

中华按蚊是中国记述最早和研究最广的蚊虫。但早期所谓的中华按蚊实际是赫坎按蚊种团(An. Hyrcanus group)的混合体。该种团是按蚊中最复杂的复合组之一﹐现知已包括十多个亲缘种。除典型的中华按蚊外﹐尚有嗜人按蚊(An. anthropophagus )以及银足按蚊(An. argyropus )﹑克劳按蚊(An. cranfordi )﹑赫坎按蚊(An. hyrcanus )﹑贵阳按蚊(An. kweiyangensis )﹑带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 )﹑类中华按蚊(An. sineroides )﹑八代按蚊(An. yatsushiroensis )。

中华按蚊是中国广大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之一。有些地区也曾从这种按蚊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虫害防治

中华按蚊实验室品系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敏感,对DDT呈现抗性。

中华按蚊思茅种群和成都种群成蚊对DDT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产生抗性。但在测定的3个种群中,思茅种群成蚊和幼虫的NSE活性都最高,成蚊GST最高(是实验室品系的2.4倍),但幼虫的GST活性较实验室品系低,成蚊和幼虫的GST活性差异较大(6.7倍)。成蚊和幼虫MFO酶活水平最低。

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测定数据分布在11省68个调查点,其中52个(76.47%)调查点的结果显示中华按蚊产生抗性,对DDT的抗性测定数据分布在15省67个调查点,其中56个(83.58%)调查点显示中华按蚊对DDT产生抗性,对马拉硫矶的抗性测定数据分布在6省29个调查点,其中15个(51.72%)调查点的中华按蚊发现了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对残杀威的抗性测定数据分布在3省12个调查点,其中3个(25%)调查点的中华按蚊对残杀威有抗性。中华按蚊抗溴氰菊酯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和DDT产生交互抗性。应结合当地的杀虫剂使用情况和抗性现况进行个性化抗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