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王朗,真的是被骂死的吗?

三国时期的王朗,真的是被骂死的吗?

三国时期的王朗,真的是被骂死的吗?

1015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2 01:59:20
共有7条回答
萧武

当然不是,王司徒是三国名人,而且是很早就出名的。

王朗师从杨赐。杨赐是弘农杨氏,他爷爷是太尉杨震,他父亲杨秉也当过太尉,杨赐本人也当过太尉,儿子杨彪也当过太尉,他孙子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不过杨修还在曹操的丞相府的时候,就因为参与储位之争,被曹操所杀。如果杨修老老实实在官场上混,以魏晋那种特别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当太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杨赐是汉末知名的经学家,王朗师从杨赐,就是学习经学,所以从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出仕后先在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为治中。董卓把汉献帝劫迁到长安以后,关东诸侯争霸,徐州在四战之地,南有袁术,北有曹操,压力是比较大的。为了自保,陶谦只能和公孙瓒结盟,加攻曹操。

所以,王朗和陶谦的别驾赵昱建议陶谦,求救于诸侯,不如遣使向皇帝朝贡,这样做政治上更安全。于是陶谦照他的建议,派赵昱到长安朝见汉献帝,汉献帝封陶谦为安东将军,又拜赵昱为广陵太守,拜王朗为会稽太守。王朗就到会稽上任去了。

王朗到会稽后没几年,孙策就渡江而来,要平定江东。王朗当时的功曹是江东豪门大族虞翻,虞翻认为王朗打不过孙策,建议他向孙策投降。王朗认为他是天子任命的官员,守土有责,不能投降,就和孙策开战。王朗打不过孙策,只好从海上逃走。孙策追击,王朗走投无路,只能向孙策投降。孙策知道王朗是名人,并没有加害于他,只是批评了他。

建安三年,曹操已经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安置,被拜为司空,可以署置官属,于是以朝廷的名义,要求孙策将王朗送到许昌。孙策此时正忙于平定江东,与曹操结盟共同对付袁术,又要共同对付杀死了孙坚的仇人刘表,所以孙策并不想得罪曹操,就派人送王朗渡江西去。

王朗到许都后,先被汉朝拜为谏议大夫,又被曹操征入司空府中,担任参司空军事,也就是说,他既是汉朝的命官,同时也是曹操的司空府官员。建安十三年,曹操改变汉朝官制,由司空改任丞相。建安十八年,曹操由之前的武平侯封魏公,此时的魏郡在之前的一年进行了调整,魏国下属十个郡,包括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王朗担任其中的魏郡太守。

之后,王朗又先后担任少府、奉常、大理寺卿等。曹丕继位为魏王后,王朗担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篡汉之后,王朗担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食邑共计一千二百户,转任司徒。

曹丕时期,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钟繇为太尉,他们三个都是从汉末以来就一直名气很大的耆宿老臣,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曹丕对他们也很尊重,曾在一次朝罢之后对人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可见当时评价之高。不过,在《三国演义》中,曹丕篡汉的时候,华歆身为汉臣,逼迫汉献帝禅位,形象并不正面。

王朗一直到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才病逝。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这是刘备死后蜀汉第一次大举进攻曹魏,所以曹魏上下也非常紧张,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郃率军在街亭击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兵。所以,这次北伐并没有王朗什么事情,也就不存在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了。

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王司徒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劝诸葛亮拱手来降,而被诸葛亮严词痛批的情况。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转引《诸葛亮集》:

(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这时候蜀汉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较大战争损失,吴国孙权先击败刘备,接着又击败曹丕亲自率领的魏军大规模讨伐,处于东吴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曹丕和曹魏此时的判断是,刘备新亡,蜀汉又经历了大败,应该是可以引诱蜀汉像孙权那样,向曹魏称臣纳贡,双方结盟,共同对付孙吴的。因此,才又了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许芝和诸葛璋等人分别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投降的事情。

曹丕引诱蜀汉投降的另一个原因是,蜀汉是以汉朝的正统继承者身份自居的,并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那么,如果能够引诱蜀汉也像孙权那样,称藩称臣,就等于迫使蜀汉承认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蜀汉再出兵讨伐曹魏,也就是藩属叛乱了,而不是蜀汉一直说的“汉贼不两立”了。

三国时,各国名士之间相互有书信往来是比较正常的。王朗就曾给蜀汉第一任司徒许靖写过信,并记载了自己的儿子王肃出生于会稽。华歆、王朗、陈群都是当时名士,又是曹魏的元老重臣,由他们出面对诸葛亮劝降,说明他们是很重视诸葛亮的。

写信的几个人中,王朗和诸葛亮都是琅琊人,是同郡的乡党,王朗资格又比诸葛亮老,所以他倚老卖老,对诸葛亮陈说天命,劝诸葛亮不要负隅顽抗,向曹魏称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诸葛璋记载不详,但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说明诸葛璋可能是诸葛亮的堂叔。

诸葛亮以匡扶汉室为毕生志愿,所以并没有私下给这些人回信,而是写了这个文章,做了正面批驳,也就是统一回复了这些人,严词拒绝了曹丕的引诱。虽然这个回信没有能够骂死王朗,但也算是辞色俱厉,义正辞严,将曹魏明确为汉贼,而以蜀汉为汉室正统,再次重申了汉贼不两立的立场。

而且,王朗的儿子王肃也和他一样,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王朗为王肃所聘的妻子是著名的泰山羊氏,和司马师后来的妻子是姐妹。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了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又篡魏为晋。

琅琊王氏在晋朝始终是名门望族,西晋时的王衍自不用说,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支撑东晋的王导、王敦也出自琅琊王氏,都是王朗一门。而且,在东晋出现了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

风趣历史小哥

在旧版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骂王朗的一段成为经典片段,成为鬼畜经典材料,被许多UP主魔改。而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这一段的描写也十分精彩。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件事的任何描述,也就说诸葛亮和王亮压根就没有见过面,何谈骂死之说,实际上王郎是病死的。

在正史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曹丕有一次退朝后对旁人说:“这三公,都是一时的伟人,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三公”之中,有一位便是司空王朗,可见王朗在曹氏皇室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王朗虽然不是出生名门,但他的师傅是太尉杨赐。杨赐的家族便是弘农杨家,而弘农杨家出过一位人物叫做杨震,号称“关西孔子”。可见杨家的家学渊源,而王朗正是杨赐的得意门生。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

王朗才智过人而丰丽博敞,做事严谨,性格慷慨,多立威仪,恭俭节约,就算因婚宴而受到的礼物也一无所受。常常讥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体恤穷贱的人,所以他经常用自己的财物周济他人之困急。

公元193年,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时任徐州治中从事,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王朗在治理会稽的四年中,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公元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坚守会稽,孙策数次渡水进攻,均为王朗击退。 后来,在孙策之叔孙静的献策下,王朗最终被孙策击败,遭孙策追击,他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

后来,是任东汉丞相的曹操征召王朗,他才出发上任。王朗抵达许昌后,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王朗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他与钟繇都以治狱而知名。

之后,王朗在曹魏朝廷中,上疏劝谏曹丕半夜回宫的问题,决定夷陵之战魏国的态度,建议曹丕防范东吴之事等等,渐渐升任三公之要职。

同时,王朗以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甚有名气。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国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他注解中的思想称为“王学”,儿子王肃继承家学,盛行于世。

公元228年,王朗去世于床榻之上,谥号成侯。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

总的来说,观后世之人对于王朗的评价都是很不错的。因此,我实在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诸葛亮骂的是王朗,而不是司马懿呢?






天高云淡任心遨游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经学家,曹魏初期重臣。

王朗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其所败,在无法逃亡时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为魏国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迁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因病去世,谥号成。历史上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没有和诸葛亮对面骂阵,当然就没有被骂死这个史实。这是小说家的演绎故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七十六岁高龄,与大都督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原文记载: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后人有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罗贯中如此的移花接木,正是为了表现诸葛亮北伐曹魏,匡复汉室的正义性,也把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刻画得更加睿智高大。




大锅故国神游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正史中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王朗在历史上是曹魏的重臣,死于魏太和二年(228年),算正常死亡。值得稍微提一下的是,王朗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


虽然诸葛亮在阵前骂死王朗这件事,是虚构的。诸葛亮和王朗一辈子应该也没见过面,但是《三国演义》的巨大魅力就在这里,那就是在虚构的事件里糅合进了史实,而且达到了真假难分的地步。而且这种糅合,又完全不是瞎编乱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也是如此。这件事在历史上,是能够找到原型的。



一、王朗事件的原型


诸葛亮刚刚执政蜀汉的时候,蜀汉政权面临巨大的内外危机。首先是蜀汉境内反叛事件此起彼伏,质疑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曹魏针对这一情况,也借机发动了和平攻势。王朗曾经给魏帝上书,主张对蜀汉采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怀柔方略。《三国志》有大量记载显示这一期间,曹魏的公卿大臣曾经密集地给蜀汉方面的主政大臣,包括诸葛亮在内,写信劝降。


从现存的信件内容来看,基本就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在阵前那番言论一致,都是“称说天命”,希望蜀汉能够“以礼来降”,放弃帝号成为曹魏的藩属。


《诸葛亮集》: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


这很可能就是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桥段的原型。


然而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却并没有给这些人回信。面对曹魏诸公称说天命,诸葛亮做《正议》一文予以统一回答。


《正议》一文不长,这里不妨全文引录如下: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彊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纂。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正议》先从刘邦项羽的历史经验讲起,指出现在的曹魏其实就和当年的项羽一样,虽然看起来暂时强大,但只不过“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卒就汤镬”自取灭亡。接着又举了汉光武帝以几千人的力量,在昆阳击溃王莽四十万大军的例子,表明王朗等人帮助曹魏来行鼓噪之事,其实就像当年的陈崇、孙竦歌颂王莽篡汉一样,最终也将身败名裂。


刘邦战胜项羽,刘秀击破王莽,这些以弱胜强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天命在汉,兴复汉室的事业是“据正道而临有罪”,况且蜀汉依然还有“数十万之师”,等到“恭行天罚”来讨伐篡逆的时候,这个受天下人所拥戴的事业,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而强弱不过是一时的情势。



这跟诸葛亮和王朗在阵前那番辩论一事相比,可以说如出一辙。


二、小说和史实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各自精彩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逆。小说中诸葛亮和王朗阵前那番辩论,刚好是正史里关于天下究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争论的一个翻版。


然而罗贯中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他把正史里诸葛亮和曹魏诸公,关于天命和正统这种历史大势的争论,又加入了个人道德形象的刻画,为我们呈现出了鲜活立体的人物,而这些恰好是正史的记载所缺乏的。


小说在这一段中,诸葛亮面对王朗“师出无名”的横加指责,也还以颜色,搞起了“人身攻击”,也就是所谓的“骂”。在小说中,诸葛亮骂王朗“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这完全是从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指责,回应了王朗说他不识时务。然而诸葛亮的这种“骂”又不是“骂街”,他说“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这些话可以说是直指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痛点。汉代社会讲究忠君的儒家伦理,士大夫自视清流,把这个当成安身立命,赖以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诸葛亮不求王朗建功立业忠君报国(汉朝),只求他苟且偷生,别助纣(曹魏)为虐。可以说是对王朗极大的蔑视和羞辱,这又显然是站在王朗的立场来骂他并揭了他的老底。诸葛亮字字戳心,句句锋利,因为太有“道理”,以至于还得到了王朗的“认同”,所以王朗就这样被骂死在了阵前。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记住了那句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随风大佬177

不,王朗并非是诸葛亮骂死的,而是病死于公元228年的曹魏首都建业。

我们先来了解下王朗此人: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氏,郎中县科举孝廉出身。

王朗此人博学多识,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三十多卷书,是历史上有名的经学家。

王朗中举后在刺史陶谦手下任“治中”之职,“别驾”赵昱和他是同僚。后来升任大理寺司法之职,他为官之时常常主张“务在宽恕,罪疑从轻”,此人在当时社会颇有赞誉。

公元228年,王朗病死于曹魏都城建业,而这年诸葛亮正好北伐。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大部分是围绕着诸葛亮来写的,所以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的神通广大,博学多识,能言善辩罢了。

王朗病逝这一史事在《三国志》里有详细记载,被陈寿与钟繇华歆列为一传。

罗贯中正是利用王朗死亡时间与诸葛亮北伐时间相同的逻辑,从而制造了王朗被诸葛亮骂死这一个故事,背后人接传下去。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为什么三分虚七分实的道理。

其实罗贯中这样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目的是想维护刘姓汉室的忠君思想,所以才会导致《三国演义》大部分是写蜀汉的故事。




荣富

王朗(?-228),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为三公。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成侯。

当时他在洛阳,并没有出征,连诸葛亮的面都没见,所以谈不上被骂死这一说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嘛,你就不能当成史书来读了,那里面有很多虚构内容

2357972

罗贯中杜撰的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