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曾统一全国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就杀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秦曾统一全国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就杀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秦曾统一全国这么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刘邦轻松就杀进了咸阳,当时蒙恬,王翦在哪里?

1003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2 01:58:53
共有5条回答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当年追随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军何其强悍。

可是,短短15年后,刘邦入关、子婴投降,大秦却几乎连一丝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大秦的虎狼之师、一众名将,到底经历了什么?

关中军:险些力挽狂澜,却遭遇猜忌,被迫投降,惨遭噩运。

大秦统一天下后,中原地区的用兵需求大幅减少,大秦遂将主要军力用于北面、南面。

在前七国地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采取“控关中以制天下”的方法,将留在内地的主要兵力部署于关中。

当时,关中军兵力约十万。其中,负责天子警卫的郎卫,由郎官组成,类似“干部团”,必要时,可以随时充当军官。

原本,这是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在天下有变时,可以迅速扑灭动乱。

可是,陈胜吴广起义后,秦二世被人蒙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一直没有调动。

直到起义军攻入关中时,大秦才震动,紧急动员。

由于起义军已发展到数十万,“近县不及发”,除了咸阳部队外,其他部队都来不及征发了。

章邯紧急紧急征骊山囚徒数十万人,击败起义军,挽回局势。

随后,章邯集结骊山囚徒与关中军,一起反扑,一度击败了各地起义军,甚至击败了项梁,几乎有力挽狂澜之像。

巨鹿之战后,关中军主力尚存。

不过,章邯受到秦二世、赵高猜忌,被迫率军投降项羽。

最后,关中军悉数被项羽坑杀。

长城兵团:覆灭于巨鹿之战

大秦用于北防匈奴的三十余万大军,战斗力非常强。

秦始皇时期,在蒙恬的统帅下,曾北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始皇死时,胡亥与赵高、李斯一起,矫诏处决了扶苏、蒙恬,以王翦之孙王离及李斯舍人统领。

陈胜吴广起义后,王离奉命率长城兵团回援,镇压起义。

巨鹿之战,项羽“九战王离”,“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遭到决定性打击。

王离被俘后,剩下的长城兵团,应当继续由章邯领导,最后投降···被坑杀。

征百越兵团:割据南越

大秦为征百越,投入了50万人。

不过,这50万人,多是楼船之士及谪戍,并非大秦精锐,且大部分都并非老秦人。

因此,在天下大乱后,这支军队“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搞起割据,不参合中原那堆事情了。

这支军队不回援,被许多朋友认为是大秦无力抵抗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支军队兵力虽多,但并非精锐。他们是为对付百越的原始游击战组建的军队,未必适合用于中原逐鹿、保卫关中。

而且,楼船之士多是楚人,谪戍者多为中原人,他们也都深受秦政之苦。让他们回到中原,参与反秦斗争的概率可能比救秦大得多!

地方郡县部队:极弱,被淹没于乱世的海洋

除此之外,大秦在各郡县,由服正卒兵役得士兵组成了地方军。

如果把各地地方军的兵力数字加起来,数字应该很可观。

不过,当这个数字分散到300多个县以后,就只有3个字:弱爆了!

刘邦起义之初,只有“数十百人”,沛县县令就只有“闭门城守”。

张耳、陈余只3000人,就迅速攻取10余座县城。

可以说:这些地方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之力,迅速就被淹没在反秦的大潮中。

被浪费的战争潜力

即便如此,如果秦二世等人靠谱一点,依然无惧群雄。

关中地区的战争潜力依然非常大。

后来,刘邦在荥阳与项羽打得非常艰苦,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物资,使刘邦得以稳定下来。

而在彭城大战遭遇惨败后,刘邦以骆甲、李必为首,关中子弟为主所组建的骑兵一出场就在京索之战击败了恐怖的项羽骑兵,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依托战国时搭建的强大动员能力,大秦如果悉心备战,刘邦哪里入得了关呢?

可惜,秦二世、赵高、子婴等人忙于内斗,未做充分动员。

最终,面对刘邦不算太强的兵力,子婴只有投降,毫无挣扎之力!

大秦良将哪里去了?

当年为秦王扫灭六国的名将,在完成其丰功伟绩后,史书多再赘述其生平、结局。(除非像蒙恬那样有重大剧情者)

不过,嬴政当年是提拔了不少青年将领的。

在嬴政当年重用的将领中,除了王翦、蒙武(蒙恬之父)外,大多与嬴政年龄相仿,甚至年少于嬴政(比如,灭楚之战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信)。

秦末时,当年的老将王翦、蒙武应当已经作古,蒙恬已死于宫廷阴谋。

不过,当初秦始皇重用的王贲、杨端和、李信、辛胜等人,秦末时应在50岁左右,如果健在,应当可以以老将挂帅的。

不过,似乎舞台已经交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王贲之子王离,杨端和的后人杨熊,纷纷登场,却不见老一代了。

或许,老一代们的命,不比嬴政长吧!

当然,即便他们健在,也救不了大秦。

秦二世、赵高等人,连章邯也容不下,又怎么能容得下那些元勋老将呢?


强大的秦军迅速土崩瓦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二世们太作。

杀蒙恬、疑章邯,使大秦强大的长城兵团和关中兵团土崩瓦解。

频繁的权力斗争,不理国政,使关中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未及发动。

秦亡,咎由自取!

而刘邦能轻松入关,主要还得感谢项羽。

大秦最强大的关中兵团、长城兵团,悉数被项羽所灭。否则,以当时刘邦的实力,如何入关呢?

小武书记官

前言

公元前210年,外出求取仙药的秦始皇在沙丘病死,随行宦官赵高勾结丞相李斯发动了沙丘政变,拥立十六皇子胡亥为帝,大秦帝国在此后的数年间土崩瓦解。当陈胜部将周文率领的农民军冲破函谷关,直至咸阳时,秦朝居然无兵可调,依靠少府章邯从骊山的囚徒中选出二十万囚徒军击败了周文。那么曾经的部署在长城的北方军团与南方的岭南军团为何不回师救援?

北方长城军团

当秦朝建立时,为了修建长城,防范匈奴人南下,在长城沿线部署了30万秦军精锐,主将蒙恬,监军扶苏。当赵高和李斯同流合污之后,他们矫诏害死了大公子扶苏,同时陷害蒙恬。此时的长城军团的主将就变成了王离。


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初,赵高封锁了外界的消息。直到周文进逼咸阳时,昏庸的秦二世胡亥才知道自己的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乱子。章邯的20万囚徒军击败了周文,并且出关击溃了项梁的部队。但是关东诸地的六国旧人纷纷掀起了复国活动,仅仅依靠这20万军队已经无法扑灭了,此时胡亥正式下诏,长城军团南下平叛。秦军军令严厉,统军大将无正式诏书不得调兵。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北方的长城军团被成为“蒙家军”,这是不可能的。以秦始皇的强势,是不可能容忍部将建立私人部众。


王离亲率20万秦军南下平叛,剩余10万秦军留下防守匈奴。王离军团在巨鹿与章邯回师之后,围住了巨鹿。王离军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匈奴人,所以善于野战,而此时巨鹿之战却打成了消耗战,这就让王离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之后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情节了,超级猛男项羽破釜沉舟,经过数战之后,王离军被击败,王离被俘。溃败的长城军团又很快聚集到章邯旗下,在激战六个月后,章邯投降了项羽,而投降时,拥有军队二十万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原先溃散的长城军团士兵。而这些降兵的下场是悲惨的,20万秦兵被项羽坑杀,南下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



而留在北方的秦军则要面对趁乱而下的匈奴人。万里长城万里长,十万人防范匈奴人都费劲,更别说继续南下了,这十万人最终被匈奴人击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方岭南军团

与全军精锐的北方军不同,当年征服岭南的秦军虽然号称50万,但是只有3万人是精锐秦军,其余数量庞大的士卒成员大多并非秦人,而是六国底层民众。这些没有爵位的“士伍”包括了六国的“商贾”、“逆旅”(旅店主)、“赘壻”、“刑徒”、“罪吏”、“亡命”,以及豪富之家的奴仆如“厮”“舆”、“徒”、“童”等等,这些人被统称作“七科谪”。这些人当年就相当于是发配到了蛮荒之地的囚徒,战斗力可想而知。


岭南军团在南下途中不断与百越人作战,不断地消耗,同时不断地补充兵员,此时的秦军身处楚国故地,军团中的兵员也是以楚人居多。到秦朝征服百越,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后,岭南军团的剩余兵力守土尚且捉襟见肘,若说支援秦朝平叛已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兵力的不足,岭南军团中的老秦人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岭南军团的主将任嚣以及后来割据岭南的主将赵佗都是赵人,对秦朝的国家认同感不高。当秦末战事爆发之后,岭南军团内部不论是底层士兵还是上层军官,其实都倾向于按兵不动、隔绝自立。南海尉赵佗趁机杀死当地秦朝官吏,吞并了象郡与桂林郡,与越人和解之后,关闭了北上的通道,建立了南越国。


结语

秦朝灭六国之后,为了应对六国民间的不满,最有效的方式本应该是在六国加强驻军,并且应当形成联合指挥。但是始皇帝在建立了民政组织之后,却将中原地区的兵力也分散到了各地郡守手中。这样分散的部属使得中原一旦爆发战乱,各个郡守手中的少量驻军根本无法抵抗,顷刻就会崩溃,让秦朝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史过境迁客

要么死了,要么退休了,就是这么简单。据说,蒙恬是自杀的,而王翦在秦统一六国后,就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了。两人都折腾了一辈子,赢得身前生后名,人生没有白来一趟,也算死得其所了。

或许,有些人替他们惋惜、认为不值,但这就是人生轨迹,为之奈何。借用一句话,“无可奈何花落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令人不胜唏不已。换言之,他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代新人换旧人。倘若他们不走,还有项羽、刘邦什么事,该去的总会去的,要看开点。

另外,今时不同往日了。秦国一统天下时,其军队战斗力很强,六国之兵不可阻挡。但统一天下后,战斗力肯定是十不存一了。无他耳,军队作战总要消耗,更有伤亡吧!故秦军战斗力,因时而变,各个阶段战力均不同,此乃万事之规律也。何况,刘邦先入关中时,秦国统一天下有十余年了,军队战斗意识下降亦是必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兵退伍了,新兵入营不久,有的还没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不像刘邦的起义军,就这样一路打到了咸阳,那气势绝对够,一往无前。更为重要的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顺带瓦解了秦军的凝聚力,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再加上,秦军当中将领良莠不齐,望风而逃者,大有人在。故起义军一至,以大义感召,又施以手段,秦军必然溃不成军。反过来,又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更快直捣黄巢了。

总之,刘邦能轻松打进咸阳,说明秦已失了人心,不值得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了。同时,秦始皇的“大秦万万世”,也烟消云散,化为了泡影。

中庸视野

您这个问题提得好,中庸视野以老秦人后裔的角度聊几句,与各位“专家”“大师”之论断差异较大,如有得罪,先表歉意。

1、秦始皇虽然是大中华的“千古一帝”,但确是老秦人眼中的“败家子”。

历史课本上的那些对秦国的丰功伟绩,仅一句话,秦始皇一系人对大中华之文化统一功不可没。后世各代帝王均基本认可秦始皇之正统大帝的地位。

换一个角度,国土占领需文化融合匹配发展。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都需要环境气氛和时间来“蚕食”,一张政令想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思想体系,基本上就是妄想。

举个简单例子,我一个纪律性较差朋友,他在河南郑州(全国大多数地方不比郑州强)上班时经常骑电瓶车逆行、闯红灯;可当他被调到陕西阎良(军工城)时,看到大街上几千人没有一个逆行或者闯红灯,自己也乖乖遵守交通规则了。这就是陕西阎良的文明环境气氛融合了这位朋友的文化习性。

另一个例子,陕西阎良的一位同学到海南海口上学,开始还抱怨海南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没过多久自己也成了“海南人”。这便是海南海口的不文明环境气氛融合了这位同学的文化习性。

言归正题,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前,有两种方案:一派(李斯为代表)提出,秦国有10年武力统一6国的势力,建议速战速决;另一派(受韩非子影响)提出,秦国最好用100到150年统一6国,需从文化融合、长治久安方面考虑。秦始皇年轻气盛、急功近利,选择了10年方案。等完成统一大业时,他才发现文化融合6国太难了,悔之晚矣。6国的疾速覆灭,也将是秦帝国“撑死”的开始,无论秦始皇如何努力和精打细算,文化融合6国均难于上青天。

假如,秦始皇按韩非子理论,每年打几个城池,再移民融合被占领地的居民,政策调整也来得及。通过100到150年后,且战且融合,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大型帝国,谁能轻易颠覆?

所以,老秦人认为秦始皇这龟孙子为了他个人的欲望和名利,把老秦人几千年(秦地秦族在赢氏到来之前也在发展)的积累短期内消耗一殆,叫他“败家子”没错吧?

2、相对于后世帝王,秦始皇算是“仁义”之帝。

“焚书坑儒”,焚书是为了文字的统一,坑得是一些妖言惑众的术士,并未天下学子。某些人口口声声赞扬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伟业,同时批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必要手段(焚它文之书);试问那个朝代或政府能允许反动分子们的捣乱活动,秦始皇才杀了区区几百术士,比起清朝的文字狱罪,那只能算是小意思了。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赌上国运,据说动用了全国大约1/3的青壮年男性(部队及后勤保障),征讨匈奴,这比秦始皇修补万里长城的劳役要过分多少倍?而这仅仅主要就为了赌口气而已,辽阔草原、山地,匈奴你杀得完吗?本来秦始皇给你汉武帝留下的长城就足以抵御匈奴主力,你好好修筑和利用好长城有什么不好。另一方面,汉武帝动不动不经司法体系裁决就灭谁的九族(如东方朔),而秦国的连珠仅仅是有公正裁决分情况下的相对合理处罚(按责任轻重)一下而已,到底谁更暴虐?

清雍正帝搞得“文字狱罪”,残害汉族儒生及文人上千万,焚书无数,毁灭汉族历史信仰。雍正与秦始皇,到底谁更符合“焚书坑儒”的名头?

蒙元大军所到之处,屠城烧杀,把异族人看成“两条腿的羊”。秦始皇的部队有这么暴虐吗?秦始皇不但没屠城,还过于仁慈,给了6国贵族王孙们(如陈胜)一条生路,也为日后的系列暴动埋下伏笔。(想必成吉思汗总结过秦始皇的得失才那么彻底暴虐)

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功臣楼,再加清理功臣的势力,对数以百万的人们“恩将仇报”,秦始皇有这么暴虐和没良心吗?

3、刘邦杀进咸阳时,原秦国的建制大军分散在边疆各要塞。

秦统一6国后,疆土迅速扩大10倍左右,原六国建制军体系已难发挥作用,于是把大部分建制军派到各边关要塞,抵御异族。如派赵佗领30万大军进驻岭南。再加上,那么大的国家需要派遣大批地方行政官员人才,有军功的一些将领们逐步任命到地方值守。另一方面,秦国咸阳的守城军10多年没打过硬仗,养尊处优,作战力严重下滑,怎么干得过刘邦一伙亡命之徒?

4、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马末都)

本人非常认同历史学家马末都老师的那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历史书从来都是当权者演绎的故事,一个朝代取代了前朝,一般都会过度贬低前朝,以证明其取而代之的正当性,也无可厚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怀疑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感谢您阅读本文,欢迎您批评指导、留言,如果觉得不错就请帮忙点赞或转发。祝您“圣诞”、元旦双节愉快,愿您财源滚滚、幸福满满!

香茗史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当可谓名将辈出,其兵力更是一度多达上百万,然而短短十余年时间,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面对各路义军,秦军兵力却捉襟见肘,而刘邦杀入关中更是毫不费力,那么曾经纵横天下的秦军都去哪儿了呢?

秦国主力:南征百越的秦军未曾回援,其余秦军于巨鹿战场损失殆尽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其主力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南征百越的秦军、驻守上郡的边军和全国各地驻军,而这些军队在秦朝末期,早已成为了往日云烟。

1、南征百越的秦军。根据《史记·王翦列传》的记载,秦将王翦在率军攻灭楚国之后,便又率军攻打百越,不过秦国正式攻打百越的时间,目前尚有争议,而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军攻打百越先后动用了60万兵力,其中第一次动用兵力50万,以屠睢为主帅兵分五路南下,但这次进攻却遭到了百越的顽强抵抗,因水土不服、补给困难等原因,除攻占东瓯和闽越地区之外,其余四路秦军损失惨重(据推测高达30余万),就连主帅屠睢也阵亡在了前线,剩余秦军只得退往北部边界,而两广人口也因此战锐减一半左右。

秦始皇认为秦军的战败乃是由于补给困难造成,于是征调军民开凿灵渠,当灵渠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建成后,秦始皇再次征调10万大军,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再次进军百越,并一举攻占岭南之地,并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秦末天下大乱之际,由于百越之地尚未彻底平定,再加上秦二世所作所为不得人心,驻守此地的秦军并未回援。

2、驻守上郡的边军。根据《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并于此设立九原郡,之后蒙恬便率领这支军队驻守上郡十余年,在修筑长城的同时,震慑防御匈奴。但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蒙恬当时只是率领了十万军队北击匈奴,之后“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也就是说除了十万秦军主力外,其余二十万其实只是“适戍边者”。

此外,《史记·匈奴列传》有载,“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也就是说,蒙恬被胡亥杀死之后,那二十万“适戍边者”便都逃散了,剩下的十万秦军则交由蒙恬的副手王离统率。秦末天下大乱之时,王离奉命率领边军回援,然而这十万边军却最终在巨鹿战场被项羽所歼灭。

3、驻守各地的秦军。除了岭南和边军之外,秦国其实更多的主力被分别派驻关中和全国各地,但由于秦国统一之后领土迅速膨胀,再加上各地叛乱频发,这部分秦军虽然不少,但分派各地之后自然也就捉襟见肘了,在秦末天下大乱之初,这些军队便在各地义军的进攻中损失殆尽了。

后来,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剿灭叛军,由于刑徒在交战中不断损耗,各地残余秦军也在秦二世的命令下不断补充了进去,例如丞相李斯之子、担任三川郡守的李由,麾下曾有2.5万秦军,先是在与义军交战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之后又奉命归入章邯麾下,负责驻守雍丘,结果最终在与刘邦的交战之中,被其部将曹参所杀,而司马欣、董翳也是奉命支援章邯的部将。事实上,章邯虽然最初率领的是骊山刑徒,但最后随着秦军的不断补充,巨鹿战场上章邯统率的其实已经基本算是以关中子弟组成的秦军主力了。可惜的是,由于秦国内部李斯被杀等变故,章邯最终率军投降了项羽。

以上便是秦军各支主力在秦末天下大乱时的动向,除了南征百越的秦军最终未能回援之外,上郡边军和驻守各地的秦军主力,其实都参与了最终的战争,并基本全部被调往了巨鹿战场,而这也是造成刘邦率兵西进并未遭到剧烈抵抗的主要原因。

关中子弟:秦二世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关中子弟不再支持秦国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而生产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当时各国推行的都是征兵制,即除了少量常备军队之外,为保证战争动员能力,并组织农民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奉令参军作战。

根据《云梦秦简·编年纪》的记载,秦国百姓乃至于小吏都要轮流参军,从而保证每个成年男子都能够受到充足的军事训练。此外,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服役采取的方式是每年轮换一次,这被称作“过更”。

商鞅变法之后,由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的原因,使得国君的管理足以深入每个家庭,这保证了秦国在战争时期强大的动员能力,这也是秦国能够保证庞大兵力的原因。例如《商君书·兵守》便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基本是举国为兵的状态。

根据推测,战国时期各国的终极动员能力,根本不是后世的“二十抽一,十五抽一”,而是达到了恐怖的“十丁抽一”,而像长平之战这种关乎两国生死的大战,甚至达到“六丁抽一”,也就是说每六个人,便有一个人要上前线参战,这种战争动员能力是极为可怕的。

然而,这种强大的动员能力,是以百姓对朝廷的支持为前提的,然而到了秦二世时期,由于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导致秦地百姓对秦国的支持下降到了冰点。尤其是李斯为了自保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之后,秦二世对各级官吏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以谁收的税多、谁抓的囚犯多来评价官员是否负责,结果搞得各地百姓怨声载道。

此外,为了确保自己安心享乐,秦二世不仅征召了五万人马驻守咸阳,而且还养了狗马禽兽等动物,然而人吃马喂之下又导致咸阳仓的粮食不够,只得从各郡县调运粮食和饲料,而为了保证粮食够用,还下令严禁押运粮草的军队必须自己准备干粮,不准动用押运的粮草。

可以说,秦二世和赵高的胡作非为,不仅搞的朝廷乌烟瘴气,很多有能力又负责的官员遭受排挤,反而以大量溜须拍马之徒充斥其中,更是导致民间百姓怨声载道,百姓对于朝廷的支持度不断下降,即使后来子婴继位,也很难短期内改变这一状况。这种情形下,百姓又岂肯再参军替秦国打仗。

楚汉争霸之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很大程度源于他取信于关中百姓,从而使得关中子弟成为了刘邦的兵源保障。因此,如果关中子弟仍然支持秦国,那么凭借秦国强大的动员能力,秦二世显然能够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应对刘邦的进攻,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反而导致秦国兵力捉襟见肘,造成关中城防空虚。

如上所述,由于秦军主力被吸引到了巨鹿战场,使得秦国根本没有足够兵力应对刘邦军团,而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则导致秦国丧失了后备兵员,造成了关中城防空虚。如此一来,自然使得刘邦兵进关中并未遇到太大抵抗,轻易便杀入了咸阳。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