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历史上有哪些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

历史上有哪些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

历史上有哪些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

1013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2-08-10 06:48:48
共有9条回答
渔樵之人W

谢谢邀请!刘备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也是不应当的,不仅没能灭吴,反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整个家底败光了,使蜀汉从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首先是讨伐的时间不对,正逢盛夏,天气炎热,士兵行军就热得张口气喘,谈何厮杀,若选择在来年春天也是可以的,为何偏在夏季,这一步绝对走错了。为了乘凉,选择山林宿营,正好给陆逊放火烧山提供了可乘之机,败得太惨了。刘备得到益州,可以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来之不易,理当珍惜。荆州之地,沃野千里,军粮之源,东吴为何不争?此时应当双方协商,妥善解决,把精力放在联吴抗曹上,这样关羽有可能不被吕蒙所杀。刘备为了报杀兄弟之仇,兑现结义时的诺言,执意伐吴,损人不利己,这教训使他遗恨而死,可悲可悲啊!


渔经猎史小仙女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应该有不少,看起来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实际上没什么用。举例子说,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就是如此一着废棋。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开始了继承刘备遗志的伟大事业,但是他在执政时期制订的北伐战争,六出祁山却是一着很大的败笔。

诸葛亮被后人称为智慧星,而他制订的六出祁山的战略却是一着下的棋很大,但最终没有用,并且成为蜀汉过早衰落的重要原因。

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最早开始于公元228年,结束于建兴十二年(234),历时6年有余,不可谓时间不久。孙子兵法有云,兵贵胜而不贵久,象诸葛亮这样大规模的向北用兵,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从时间上来说就是非常错误的。

蜀汉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在刘备没有入川前,蜀国人口约二三百万,等到蜀国灭亡时人口不足一百万,可以说民生凋敝。魏军进入蜀国看到的景象是百姓衣不遮体,一般老百姓都以草根为食,可见在诸葛亮一代及后选接班人的治理下,蜀汉到了什么程度。

诸葛亮的北伐是自己的主观想象,要完成先主的遗愿,从四川走出去回到中原,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考虑实际。实际是弱小的蜀国以主动进攻的方式侵略强大的魏国,这一战略目的本身就有大问题,至于魏国只是在西北的祁山一带布置部份精兵就让蜀国的北伐一次又一次的铩羽而归。

北伐的军事实力不足,在诸葛亮朝廷北伐前曾经进行过南征,主要是消灭东南亚一带的蛮族,大量北方精锐勇士因水土不服病死于南方亚热带丛林里,已经导致了战争力量的锐减,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反省与修整,再一次劳师以远进行北伐,不败都没有天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渔经猎史小仙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铁剑斋

我是铁剑斋,我来回答这个“庞大”的问题,分享我的一点知识,供大家继续接龙。

先解题,“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我觉得原因有二。

其一,布局和对弈的人是高手,但是因为大环境变化,棋盘没了,棋局被迫中止,再好的能耐也不得施展。

这就好像一个人上山学武十八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但是下山一看,人间武器改成机关枪了。

其二,布局只是为了个“局”,大张旗鼓摇旗呐喊是为了救一个人或取一个小地方,因此局里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是群众演员和无关情节。

我要回答的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55年,战国争霸,故事发生在秦国昭襄王时代。

故事的主角之一,秦国国相范雎。范雎一生前抑后扬,受尽屈辱后成了秦国的“应侯”,权倾天下,私仇也报了(他的故事也很精彩,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但到了这一年,应侯越来越感觉到不安全。毕竟伴君如伴虎,朝臣的安危,只在君王的一喜一怒之间。

先是范雎推荐给秦王的郑安平投降赵国,接着这一年河东郡守王稽也因通敌而被斩弃市。昭襄王长吁短叹,为国事烦忧,但是范雎看到的却是自身的“无用”。

正在这事,故事主角之二,蔡泽,登场了。

蔡泽是燕国人,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不知道他是怎么听说了范雎的情况,“西入秦”。先让人在范雎面前替自己“捧哏”,“天下雄辩之士”,这样的人要是见了秦王,您的相国之位指定没了。

范雎很生气,把这人叫来给我看看——要不然怎么说好奇心不仅害死猫呢。见面后,蔡泽十分傲慢,这是战国辩士们通用的伎俩,但屡试不爽,范雎说你说说吧,有什么本事。

蔡泽长叹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 ,何足愿与?”

由今及古,商鞅,吴起,羊种,都是没有得到下场的人,在他们死之前,不仅是流量明星,更是实力派。

范雎这里嘴还硬,这三个人,“义之至也,忠也尽也”,这是君子,杀身成仁,死得其所。

蔡泽又说了,但是一个人立功,总是想着全身而退吧。“身名俱全者,上也”,其它都是下下之选。您是愿意像他们这样呢,还是像闳夭(与散宜生共同辅佐周文王的人)、周公这样呢?

再说了,您的功劳能跟商鞅他们比吗?不能。您的国君在用人上比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又如何呢?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不同的史书记载在蔡泽举的例子上略有不同,但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于是,没多久范雎就和秦王说自己年老多病,并推荐蔡泽,蔡泽顺利当上了国相。

然后呢?没了。没了?

是啊,这就是问题中所说“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一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读这一段的时候,还一直以为蔡泽会有新的治国方针、大显身手。但真的没了,这人只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劝退了范雎,自己当了几个月国相,也走了。

当然,蔡泽又在秦国住了很多年,活到了秦始皇时代,还曾秦后者之命出使过秦国。但是对于一个一出场就从辩士跃升为国相的人,后面这些事,都可以抹去了。

范雎呢?虽然功成身退,但是这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并没有能享受多久退休后的高干待遇。所以蔡泽这一“善举”,勉强算得上“善终”吧。


故事讲完了,其实仔细想想,蔡泽应该也是想做一番事,但是知易行难。毫无从政经验当上国相,很快就会面临各种问题。爆得大名,自然也会有恶语中伤,这些事,他都应付不了,于是自己也三十六计走为上了。

中国历史绵远流长,“有趣”的事情恒河沙数,希望各位看官继续分享,并批评指正。

历史TOP榜

古代的当权者,有很多都想名垂千古,所以也做了一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在当时看似是在做一件万古流芳的大事,却毫无用处的。

然而就有那么一盘大棋,在中国历史上基本被各朝代都当做一件大工程,却没有多大作用的事情——修筑长城。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经历了近2000年,中原的各个朝代基本都在修筑长城,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秦朝和明朝。

在秦朝看来,修筑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人,明朝则是为了防止蒙古人反扑,其他一些朝代也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在修筑长城这件事情上。

长城虽然在它修建的这两千多年中,作用还是有的,只是没有起到各朝代预计的理想作用,甚至只是一个花费了大价钱的空摆设。

自汉开始,匈奴人就掠夺关内,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唐朝的心腹大患就是突厥人,宋朝更是被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占领土地不说,还被灭了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北方满族政权。

修筑长城,不仅要征用大量民夫,花费大笔钱财在购买建筑材料上面不说,长城重要的关卡上面还要驻防很多军队,这些军队每年的开销都是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最后全部都付之东流。

正如清朝军机大臣张廷玉说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百年英雄百年梦。”

那么长城无用,什么才有用呢?我认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清朝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信仰征服最有用。

清朝统治者推行藏传佛教在蒙古兴起,让蒙古人大量的去信仰藏传佛教,这样一来,在蒙古草原上面的游牧民族,基本上就以寺庙为中心被固定或者半固定下来,大大减少其流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也方便加强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管理。

而且还要求每个家庭的男子,只能留一人传宗接代,其余男丁都要去当喇嘛,这样一来削减了蒙古族的人口,也间接的削弱了其军事力量。从此以后,在也没有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中原了!

所以长城堵截的办法无用,正如大禹治水一样,堵是不行的,疏通才是根本。

红森资本侯秋生

........胸怀大志、才疏学浅,导致貌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实都是扯了个大淡,这样的所谓英雄,历史上还真有。

........由于《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千古英雄姜维姜伯约,九出祁山,用兵如神,甚或最后不惜放弃诸葛亮设定的前出战略,撤兵弃关,制造合围陷阱,企图诱使魏兵深入,从而决战制胜。

........一盘貌似很大的棋,可惜都是螺蛳壳里的道场。在魏兵的绝对兵力优势重压之下,在钟会、邓艾的奇兵突袭之下,这盘棋瞬间崩溃。成都被袭,皇帝被捉,姜伯约十万大军成了无用之物。

........下大棋,当然要以实力为后盾,要以超绝的智慧为前提,以精密的执行为保证,否则都是然并卵。

刀笔传神

历史上每个政权干一件事都有其根本性的目的,很少无的放矢。

汉武帝刘彻把归汉的匈奴迁入中原腹地,原本他的用意是想把他们融入到汉民族中去,被汉文化同化掉,用意虽好,但实际上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雄观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汉代王莽的复古运动。

汉代儒学鼎盛,王莽虽然出身当时声势日隆的外戚王氏家族,但是由于父兄早逝,王莽在家族中势单力薄。王莽勤修儒学,并身体力行,孝敬母亲和寡嫂,得到了多人的好评,于是扶摇直上,最终代汉建新。

建立新朝后,王莽按照儒家理想,推行了一系列的复古改革,包括币制改革,官员名称改革,改变地名,推行王田,改革税制等一系列的操作,貌似是在下一盘大棋。

但是王莽也犯了儒家的通病,有些迂腐,一味的照搬儒家经典,不懂变通,好多改革不合时宜,并且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最终天下大乱。王莽的改制就是一通瞎折腾,貌似下一盘大棋,实际没什么用,断送了自己的声望,也没有挽救天下苍生,终成笑柄。

雄观历史,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

金棠文化

公元611年,“知世郎”王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犹如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曲。这一年,隋炀帝欲征讨高句丽,征调大批工匠日夜造船,许多人在水中泡得时间过长,导致腿上生蛆,十分之三以上的民工因此死去。同时,炀帝还集结天下百万军队于涿郡,加上民工共五百余万人,使通往辽东路上的军民络绎不绝、尸骸枕籍。从612年至614年隋炀帝共发动三次征高句丽的战争,均失败而归。其中第一次出征伤亡惨重、遗骨遍地,高丽人就此将隋军的尸骨堆垒做了城墙。

隋炀帝征高句丽之举,惹得天下民怨沸腾,百姓纷纷揭罕而起,最终酿成隋未大起义,敲响了隋朝灭亡的丧钟。

鄜延路节度使李

刘义隆(宋武帝)第二次北伐,结果是仓皇北顾

其实综合看这次北伐,刘义隆也做了很多准备,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刘义隆整顿政治、恢复国力,以图再举。其北伐之志也不曾懈怠,待国力稍见恢复后,立即着手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刘义隆派了武陵王刘骏出镇襄阳,讨平群蛮以免后顾;又将南豫州并入豫州。而北方北魏在击退第一次北伐后继续对北方用兵,先后灭夏、北凉及北燕,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对峙。

这时候,南朝宋的将领王玄谟曾屡献北伐策略,听得宋文帝很心动,及至此时,宋文帝决心北伐,并得江湛及徐湛之支持,然而沈庆之以上一次北伐失败,认为王玄谟根本及不上上一次领军的到彦之及檀道济,忧回还是会失败。

但宋文帝不以为然,反认为碻磝及滑台二戍易得, 得后更可摇动洛阳、虎牢人心,并可待冬季魏国骑兵来攻时将之一网打尽,不听沈庆之、太子刘劭及萧思话等的反对声音,还派江湛及徐湛之诘难一直反对的沈庆之。

沈庆之于是说:“治理国家就好像治理家庭一样,农耕之事就当问男奴,织品之事应当问婢女。陛下现在想进攻别国,却和这些白面书生讨论,事情怎会成功!”宋文帝听后大笑,仍然坚持出兵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庚午日(公元450年8月5日),宋文帝下诏以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为六万北伐军主帅,王玄谟率沈庆之及申坦为前锋,率水军入黄河,一并受督于萧斌;另命臧质及王方回率军直攻许、洛一带,徐兖二州刺史刘骏及豫州刺史刘铄都各率其兵进攻;南北秦梁三州刺史刘秀之率军进攻关陇,并让太尉刘义恭出镇彭城节度各军。

雍州刺史刘诞亦派了柳元景、薛安都、庞季明,庞法起等人北攻关中,出兵弘农。而北魏众臣听闻宋军北伐,曾请太武帝派兵救援黄河两岸的谷物及棉花,但太武帝以未是时候为由拒绝,说要待冬天才作反击。

东线宋军兵向青州,王玄谟攻碻磝而崔猛攻乐安,魏济州刺史王买得及青州刺史张淮之都弃州出逃,萧斌及沈庆之留守碻磝,让王玄谟进攻滑台。王玄谟初围城时有人建议用点火的箭矢烧掉城中茅屋,但王玄谟怕这会损耗城破后获得的物资而不做,不久城中人民就将茅屋都全部撤去了。

群众送来物资,但王玄谟都不分配给全军,而只供给亲兵,大失人心。众将知魏国援军快到了,就请王玄谟发车为营对抗骑兵,但玄谟不肯,连月无法攻下滑台加上魏军将至,令宋军士气低落。

而原先由王玄谟所派至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外石济,率数百舸为前锋的垣护之听闻魏军将至,快马送书请王玄谟不计伤亡也要攻下滑台,以作为防御魏国援军的据点,但王玄谟又不许。

十月,太武帝在渡河前先派陆真与数人偷偷穿过宋军包围圈入滑台城,安抚坚持了数月的守城军民,接着就率六十万大军渡河,号称百万大军,声势浩大,王玄谟根本无法抵抗,下令撤走,但遭魏军追击,死了万多人,军需品随处散落,但最终还能逃回碻磝。

十二月庚午日(451年2月1日),太武帝率军进至瓜步,毁坏平民屋庐,又下令收割芦苇造筏,声言要渡江。建康城内人心惶惶,宋廷命丹杨郡内所有男丁都要入伍,王公以下子弟皆须服役,命刘遵考等分兵守住要津,于湖至蔡洲之间都有船舰巡弋,采石至暨阳沿江都有船舰及营垒,更派太子刘劭出镇石头城,总掌水军,严阵以待。

宋文帝更多次登上石头城及莫府山察看江北魏军动态,一次登上石头城时更面有带忧色的说:“如果檀道济还在,胡马怎能到这里呀!”当时宋文帝还悬赏求太武帝及魏将相大臣的人头,又招募人在空村中放置毒酒图毒害抢掠物资的魏军,但却失败。


太武帝在瓜步只饮骆驼背来的食水,不饮南方的水,又送骆驼名马给宋文帝,请求和亲,对宋文帝命田奇送去的食品都不作怀疑直接取食,又请嫁女给刘骏。不过最终和亲都没有成事。


魏军走到彭城时刘义恭不敢攻击,待魏军远去后才收到宋文帝追击的命令,遂派檀和之进军萧城,不过魏军已经得悉,将自广陵掳掠获的数万人口尽数杀害后赶快撤退。另一直留守碻磝的王玄谟被刘义恭召还,却为魏军所败,碻磝亦复归魏。魏军经过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州境时都大有杀戮,不过魏军兵马死伤亦过半,终于二月戊寅日(451年4月10日)北渡黄河。北伐结束。

北魏撤军时对六州造成巨大破坏,《资治通鉴》言魏军于当地“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又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北伐之后,宋文帝对这次草率的北伐行动十分后悔,他曾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说“北顾涕交流”,就是说,眼望着北方,想着自己北伐中原的那个理想是彻底地没戏了,所以不由得眼泪哗哗的。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