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被岳飞歼灭的金军拐子马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被岳飞歼灭的金军拐子马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被岳飞歼灭的金军拐子马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1572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2-08-10 06:16:38
共有12条回答
风和日丽校园风光

金兀术精锐王牌铁甲骑兵。正面冲锋的是铁浮屠,两翼负责包抄的通常是拐子军。共同点是马匹和士兵都穿重甲,不畏刀砍、箭射,且都用锁链连接,具有强大的冲击性。区别连接数量不同,两翼包抄需要快速机动,所以拐子马固定为三匹马连接。而且拐子军都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铁浮屠则可连接更多,就像“平推的墙一样”,战场作用相当于二战的坦克车。

1140年,乘岳飞大军出击之际,妄图袭击西线指挥总部——岳飞坐镇的郾城。金兀术率领15000精锐王牌铁甲骑兵和十万步兵,岳飞仅以几万兵力应战。金兀术精锐王牌铁骑都是三匹马连接,形成拐子军,正面冲锋,岳家军亮出骑兵接地敌,而后步兵在骑兵掩护下冲入敌拐子军中。这些步兵由岳家军精锐背嵬军为主组成,身披铠甲手持刀斧,岳飞命令士兵不得抬头(不惧敌人武器攻击,减少伤亡),低头专注于拐子军马匹没有铠甲包裹的蹄腿关节处,用刀、斧砍杀,只要一匹马倒下,另两匹马也被拖拽倒下,失去战马的拐子军在岳家军面前战力大降。很快15000拐子军几乎全军覆没。岳家军乘胜追击,直扑金兀术的十万步兵,在近身战中岳家军具有很大优势,金兀术被迫撤军。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半闲山人

"拐子马"是宋代人对金军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是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

他们纪律严格,作战勇敢顽强,每个骑士一般都备有两匹马,以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其装备有冷兵器和弓箭,既能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

这种骑兵,马匹和骑手都有一定的防护装甲,同时兼顾轻捷灵活的要求。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拐子马也是其部队的精锐。


在南宋张棣所著《金虏图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虏人。取胜全不责于签军,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不以多寡,约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居长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待敌而后用……

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或进或退,见可而前,弓矢亦不妄发。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盖骑先贵冲突,而已,遇败亦不散去,则逐队徐徐而退。弓力止七斗,箭极长,刀剑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护膝微存,马甲亦甚轻。"


《金虏图经》"虏人用兵专尚骑,间有步者,乃签差汉儿,悉非正军虏人"的记载,与汪若海所说的"(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一致。而"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的记载则是宋人称其为"拐子马"的原因。

古代战争中,大队的骑兵往往是被放在两翼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敌人侧翼进行突击。而且两翼骑兵需要有相当的规模,才能实现其作战意图。


半仙认为:"拐子马"其实是金军骑兵的主力。金国女真用兵之战术,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作迂回侧击,用以对敌军包抄突击。

漩涡鸣人yy

总算是有人问到了这支部队的,每次我说的这支部队的时候,通常都是会说到另外一支部队,也就是铁浮屠,可能对于男人来讲。高大壮实,铁甲围绕,这才是属于男人的浪漫,但说实话铁浮屠的弱点只要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包括很多在问答上面云云,所以的那些人一样,他们都会说铁浮屠这种东西,这打起来有什么难的?岳飞打起来那不就很轻松嘛,所以我上我也行啊。

不要觉得好笑,有一段时间就是这种样子,那个时候我记得不错的话,还是在替秦桧洗白抹黑岳飞的那一段时间里面,哎,往事不堪回首啊,那段时间称是看多了这方面的文章,当然在这之后铁浮屠还是免不了被黑,为什么关于骑兵在古代战争之中的作用又有人提出疑问,说骑兵根本就不堪一击的存在,骑兵根本就刚不了正面,铁浮屠如此笨重,那简直就是拖累了疾病的发展,这样一只畸形的不对,又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真有一种疑问又再一次的被爆发出来,然后又是一段时间的辟谣,总之那段时间就是各种意义上面的辟谣。

其实说到底,这些人看历史书的时候没有看全乎,总是看一半了解一半,然后就说自己说的那一半,但是总体而言无知者无畏,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东西,你说出来你本身没有任何罪过,可真正的罪过在于你跟他讲道理,他死活还不听的那种,或者带有其他目的的。前者还能稍微理解理解,跟他讲讲,但是说到好听一点,那就是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在装睡的人后者那就直接一棍子打死了。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没有了解到铁浮屠的黄金搭档,也就是这个拐子马,铁浮屠的人数大概是多少?3000骑兵!这3000个人都是人马俱假,但是移动速度超慢,也就是每前进一步后面都有步兵跟着,然后拿那个剧马拦,一步一步的跟着你往前走,总之这就是一个吸收伤害,然后嘲讽对手的一个存在,至于说真正的杀招或者是负责用来正面切开敌人防御的,就是这个拐子吗?拐子马大约有15000元左右,这15000人会激动在铁浮屠的四周,如果发现有敌人妄图靠近铁浮屠,那么直接射杀,如果说向他们冲过来,那他们可以直接溜走。

这15000的拐子嘛哈,可以说大大的弥补了铁浮屠的两个缺点,第一机动性。铁浮屠缺乏机动性,这是明摆着事实,大家也都知道,可是为什么铁浮屠在这之前北方的战场上面一往无前无人可破?最重要的就是和拐子吗?这一对黄金搭档,你看他机动性不强,你打算利用机动性不强这个因素去限制他,可人家拐子马可以把你风筝到死,你说你气不气?

第二个就是射程,铁浮屠由于是人马俱假,所以就不能够携带弓箭携带弓箭,反倒有一些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因此铁浮屠的。士兵一般来讲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钝器,而且重量级中有的呢是使用锤子,有的呢是使用斧头,总之怎么破甲怎么来敌人?如果靠近你了,拿那些东西一通乱锤就完事了。

但这也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射程太短了,你的攻击的距离太近了,万一敌人风筝你呢?那怎么办?在攻打四川的时候当时遇到吴玠,人家直接就拿着三弓床弩直接往你脸上怼,你根本就打不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遇到这种奇葩的对手那只能拐着马上,当然四川的那个地形大家也都懂拐子吗?没有派不上用场,这是个事实,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岳飞居然在野外作战,缺乏这些重型武器支援的情况之下,能够单方面破掉对方的铁浮屠家拐子马的组合。

要说这个原因呢,其实类似于现如今的坦克发展,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坦克发动机的原因,所以坦克的功能比较单一,要么是主战坦克,要么是步兵支援坦克,总之各种类型的坦克都有,你不可能把一个坦克所有的优点集中在一辆坦克身上。当时的坦克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后来德国人提出的主战坦克的理念,也就是我的坦克第一个选择不是如何去支援步兵,而是选择将敌方的坦克先给猎杀了,这样的坦克才拥有更多的选项,而铁浮屠和拐子把他组合就类似于奇兵发展的时候发现其并具有多个功能,可是我如何才能够将一支骑兵部队拥有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呢?也就是我既要防御力够高又要机动性强,又要射程够远。可是我没有那么强悍的战马呀!

最终女真人的选择就是分批次处理,我一部分就是锯桩奇兵浑身上下都是铁甲,另一部分就是这种拐子吧。机动性超强,同时射程也超远,这种分类区别对待的组合确实在战场上有奇效,但是前提是对方要不了解你这支部队,否则一旦了解你这支部队了,逐个击破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

当然蒙古人后来的选择就比较聪明,有点儿类似于主战坦克的发展,当然战马这个东西大家也都懂。毕竟是一种生物,不可能出现这种快速的发展,所以呢,也就局限在于那种轻骑兵和重骑兵的相互组合,但是重骑兵却能赶得上轻骑兵的速度,这一点也确实算得上是蒙古人的一个创举了吧。

背嵬军

谢邀。

历史上的拐子马是个什么物件呢?是不是跟铁浮屠一样威力巨大诸墙而进呢?

在拐子马的历史研究上,曾经出现过偏差,主要原因就是岳飞的大量史籍被毁灭,岳珂和朱熹对拐子马的记载有误造成的,通过后世不断努力抽丝剥茧,逐步复原了拐子马的真面目。(喷子和黑岳败类不要呲牙,这不怪岳珂,是秦桧、秦熺奸贼父子作的恶,二十四史皆有谬误失实之处,不要拿岳珂来喷粪)

在记载宋金战争的史料中,最早出现“拐子马”的是比岳飞郾城(今河南漯河郾城区)大捷早两个月的顺昌(今安徽阜阳)战役,亲历了这场战役全过程的杨汝翼事后所做的《顺昌战胜破贼录》,详实的记载了铁浮屠和拐子马,类似今天的战地记者报道:“四太子(兀术)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金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

此文中的“扢叉千户”是女真语,意思为汉语中的“待卫亲军”,而铁浮屠就是兀术的侍卫亲军。

而“河北签军”则是指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国统治者强迫征签去参军的人。而河北签军说他们原是左护军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刘光世被罢免兵权,他的左护军部将郦琼率部叛降伪齐,之后伪齐又被金王朝废除,这支军队的一些人可能就是投敌的左护军,他们口中说出的“拐子马”是汉话不是女真话,复原拐子马那就从宋代资料中找线索即可。

拐子马,是北宋时期的一种军事术语而非金国的术语,北宋仁宗时曾公亮等人编纂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中记载:“东西拐子马,为大阵之左右翼也”,很明确的指出“拐子马”是一种左右翼骑兵。“拐子”一词是北宋人的习用语词,除“拐子马”外,还有所谓的“拐子城”等。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后,南宋时期江南已不再用“拐子马”称两翼骑兵了,但是中原和两淮地区的北方沦陷区居民中,因此“河北签军”说的“拐子马”是指金军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但是在南宋后来的人们心目中已不知其为何物了

奉命去驻守开封的南宋将官刘锜恰好兵行顺昌遇敌,便在顺昌城内进行防御部署。有一位叫杨汝翼的文人这时也跟随刘锜在顺昌,他亲眼看到这次战役的全部过程,事后使写了一篇《顺昌战胜破贼录》详记这次战役,他的记载可信度是很高的。

《宋会要》记载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有一道诏令:九月二十五日诏:金人自来多系驱掳河北等路军民,号为签军,所当先冲冒矢石,枉遭杀戮。念皆吾民,深可怜悯。兼自来招收投降汉儿签军等,并皆优补官资,支破请受。可令岳飞:如遇外敌侵犯,措置说谕,有率众来归,为首之人,仍优与推恩。

所谓“河北签军”就是指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国统治者强迫征调参军的那些人。这些被驱掳从军的人,在每次战争中,还都被迫最先上火线去“冲胃矢石,自今与敢斗,阵已成列,除东西拐子马及“无地分马”外,更募使臣、军校攀勇者,量地形远近,押轻骑以备应援。先是以大阵步骑相半。敌谍知王师不敢擅离本处,多尽力偏攻一面,既众寡不敢,罕能成功。故有是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

“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营,“拐子阵”并选精骑。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马阵”以为救援。其兵,量大阵之数,临时抽拣”~~《武经总要》卷七。

从这两段历史记载中可知“拐子马”一词在北宋的前期便已出现,而见于这两段引文中的“拐子马”,不单单指敌人(当时宋的北方敌人是辽国)方面的某种骑兵,而是宋人自指其前线上某种骑兵说的,《长编》所载诏令以“东西拐子马”与“无地分马”对举,而无地分马乃是指没有固定列阵的方位和地点,只准备随时听令相机策应或赴援某部之用的骑兵;

“东西拐子马”者是指有固定列阵方位的即《武经总要》中所说“为大阵之左右翼”的骑兵。

《续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的“东西拐子马”、“大阵之左右翼”,和《顺昌战胜破贼录》中的“两拐子马”、“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是完全相对应的;所谓“两拐子”实即等于说“两翼”;所谓“东西拐子马”实即等于说“左右翼骑兵”。

两宋时期内的汉话里,不但有拐子马还常见有拐子城的称呼,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六中所讲靖康元年(公元1126)闰十一月记金兵围攻开封城时,多次谈及拐子城的事:

“车驾幸京城南壁,已而幸宣化门,徒步登拐子城,亲视虏营。”

四日乙未条:“贼初到即力攻东壁通津门拐子城,时刘延庆颇练兵事,措置独有法。”

六日丁酉条有云:“金人犯阙几旬日,……姚仲友于三门两拐子城别置两圆门”

由此可见,修筑在城池各城门外用以拱卫城门的两道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宋人称之为拐子城;设置在正面大阵两翼的骑兵部队,宋人则称之为拐子马阵。是拐子一词乃北宋人的习用语词应该无疑义。

不幸的是,在北宋灭亡之后,这一语词竟跟随着中原和华北地区而一同沦陷,它虽还保存在中原和两河地区居民的口语当中,没有被南渡的军民人等带往南方所流传。

近代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对此作了详尽考证。他也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绍兴十年(1140)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人强征人伍的河北汉人之口,认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此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恰是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的“拐子”一词。

《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

《三朝北盟会编》中“拐子城”一词,是指拱卫城门的两道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这样,“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而 “铁浮屠”是指重铠全装的金军铁骑,主要指金兀术的侍卫军等,又号“铁塔兵”,主要指其用铁盔甲防御严密,马背上还铺毯枕,它与“拐子马”则是两个概念。

酸儒胖老师

拐子马是金兀术手下的特种部队,通常与铁浮图一起使用。铁浮图是重甲骑兵,人马皆具甲,骑兵更是盔覆脖颈,只露双目,每三马用铁索相连,五组成行,每前进一程,后设拒马,只进不退,骑着远则射箭,近则狼牙大棒招呼,且整队突进,其势不可挡,犹如现代战争之坦克。而拐子马则为配合铁浮图作战的轻骑兵,负责两翼包抄,进攻以骑射为主,很少近战,主要战法是火力覆盖,射完就跑。铁浮图和拐子马主要是对付宋军的步兵很有效,拐子马两翼包抄,射箭压制宋军,使宋军阵型压缩,向中聚集,而后出动铁浮图夷为平地,一时无敌于天下。后南宋名将刘琪首破铁浮图,相继之后岳飞也大破铁浮图,一时打破了其不败之神话。

古今文社

拐子马是对金军主力左右两翼精锐骑兵的统称,严格来讲岳飞只是重创了拐子马,并没有将其彻底歼灭。

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士兵都是精于骑射的勇士,战马也是上等好马,作战时每名士兵一般配备两匹战马,以保证强大的机动性。另外和普通骑兵不同,拐子马不论是士兵和战马都有防护披甲,配备有长枪和弩箭等武器,使其既可以远攻,又能近战。

按照作战任务,拐子马又分为“重枪拐子马”和“弓箭拐子马”。其中重枪拐子马主要用来冲锋陷阵,弓箭拐子马则多为侧翼突袭、拦截等。拐子马在战场上主要是配合金军重骑兵铁浮图,通常是铁浮图正面破敌,拐子左右包抄,拦截溃败敌军供铁浮图屠杀。

铁浮图是金国大将金兀术手下的一支重骑兵,人与马皆穿着重甲,形似铁塔,因此又被称为铁塔兵,每三匹马用皮甲相连,冲锋时像是移动的铁山,无人能挡。再加上左右两翼的拐子马配合,金军一路横扫辽国、北宋军队,也可以说铁浮图和拐子马是灭亡辽国和北宋的主力。

不过到了南宋,战无不胜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却碰到了克星,近乎被全歼。公元1140年,金国大将金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一万五千名拐子马和五千铁浮图南下,径直杀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可以说是金兀术全部家底了。

金军拐子马和铁浮图所到之处,宋军无不溃不成军,直到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南宋名将刘锜率领的八字军顽强抵抗。八字军凭借长江天险,给予金军沉重打击,铁浮图与拐子马损失过半,金兀术这才不得不下令撤回河南开封。

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河南多个地区,金兀术退回开封后,立即召集十万步兵和一万五千名精锐骑兵,直逼岳家军驻地郾城(今河南漯河)。为尽快结束战斗,金兀术下令铁浮图和拐子马全部投入战斗,岳飞则派出背嵬军和游奕军两支精锐骑兵迎战。

岳飞深知,岳家军骑兵正面根本无法和铁浮图、拐子马硬碰,于是派出大量勇士手持麻扎刀、大斧等进入战场专砍金军战马关节薄弱处,战场上顿时人仰马翻。尤其是铁浮图是三匹马连在一起,一匹马马腿断了,另外两匹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战场上一旦骑兵失去战马就只能任人宰割。金兀术引以为傲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在岳家军面前彻底失去了优势,金军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金兀术只好宣布撤军,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此战,金军铁浮图近乎全军覆没,拐子马也损失惨重,再难对宋军构成威胁。

郾城大战后,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似乎就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过了,渐渐被人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但这两支在当时的确是堪称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铭记恩泽方

好象是梁山好汉呼延灼帮岳飞歼灭的。

虎听鑫鑫淼

15000拐子马先到郾城。就是金军王牌骑兵,铁浮屠是重型骑兵阵。拐子马对个人的骑术、武艺要求更高。就相当于背嵬军的骑兵,王刚、岳云领导的那支。

弦惊起舞

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的《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韦索”就是皮绳,三匹战马为联,着重甲,应该是指连环马,后人都以岳珂的解释为根本。

但是到了清乾隆时期编篡《御批通鉴辑览》时,察觉此说根本不符合使用骑兵的军事常识,遂对此产生了怀疑,但是也没能够解释到底什么是“拐子马”。

宋史专家邓广铭在《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中,对此做了详尽的考证,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宋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兵强征入伍的汉人之口:其以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这个词应该是汉语词。

而北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所以,“拐子”就是“侧翼”的意思,“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只是被简称为“拐子马”。




历史的小学生

感谢石塘网官方邀请!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据宋代史料记载,拐子马早在北宋宋真宗时期就出现了。而且,拐子马并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专利,北宋军队亦曾使用过拐子马。据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记载,宋真宗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曾给前方将士下诏部署,写道:自今与敌斗,阵已列成,除“东西拐子马”及“无地分马”外,更募使臣、军校拳勇者,量地形远近,押轻骑以备应援。

宋仁宗时期的曾公亮等人编纂的《武经总要》曾记载道:“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马阵”以为救援。通过史料我们得知,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而且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专利,更不是金国的专利。北宋在很早的时段就运用了拐子马。拐子马的作用就是护卫在大阵(主阵)左右,作救援应急所需。

金人南侵后,曾数次用拐子马用于战争之中。据参加过顺昌之战的汪若海记载,拐子马就是“以铁骑为左右翼”。由此证明了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最后再反驳一下岳飞之孙岳珂对拐子马的一些错误评说。岳珂怀着对祖父的崇敬之情,把拐子马说的厉害无比,却又不是岳家军的对手。他在《鄂王行实编年》中写道,金人自南侵以来,只要使用拐子马,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在郾城之战遇到岳飞后,才被岳飞识破其弱点,“乃命步人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用砍马腿的办法才把拐子马打败,而且,自此以后,“拐子马由是遂废”,再也没有被金军使用过。这显然是有违史实的。

首先,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月,韩世忠就曾在扬州用“上揕人胸,下削马足”的办法打败过金军的拐子马。

其次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的顺昌之战中,守将刘锜就曾采取“斫断马脚”的办法大败金军的拐子马。而郾城之战发生在闰七月。由此可见,岳珂的描述是不合史实的。

郾城之战第二年的柘皋之战中,金军再次使用了拐子马与南宋作战。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金军仍然使用了拐子马。因此,岳珂所述的自从拐子马被岳飞识破后,“由是遂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聪明的小龙女

金国拐子马是金国一支身披重甲、作战骁勇、战力一流、精于马上作战的重甲骑兵部队,后被南宋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歼灭。

亚托克斯

拐子马是部署在两翼的轻甲骑兵,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铁浮屠则是部署在中央的重甲骑兵,构成了金朝的三列骑兵战术体系。

关于金朝的铠甲制造,很大程度是来源于辽朝,早期的女真担任渤海节度使,负责镇守渤海之地,穿戴铠甲与辽军无异。而辽朝长期通过贸易从大宋进口铠甲武器,对中原铠甲进行大规模仿制,使得宋人与辽人的铠甲无异。作为辽朝节度使的女真部落,也是通过这一渠道仿制了中原铠甲。

铁浮屠与拐子马,本质上与北宋铠甲都是同一制式,金朝在北宋铠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出来的重型铠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重量达58宋斤(1宋斤等于1.2市斤),等于现在重量30kg,铁浮屠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拐子马”属于轻甲骑兵,拥有极高的机动性,拐子马分为两种,一种为携带弓箭的侧翼弓骑兵,另一种为冲锋陷阵的枪骑兵,主要担当侧翼突袭部队。《历代名臣奏议》:“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这里正是说的拐子马战术,通过两翼突袭的方式围攻宋军。
顺昌之战记载: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

拐子马其装备有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为弓骑兵远程射击,又能作为突击骑兵近距离格斗。拐子马作为轻甲骑兵,马匹和骑手都有一定的防具,同时兼顾极高的敏捷。

在郾城大战中,1.5万拐子马从两翼杀出,“更进迭却”,企图两面夹杀宋军。岳飞则派出了大宋铁骑迎战,“遣发背嵬、游奕马军”,破坏了金军的围剿战术,“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双方骑兵鏖战数十回合分出胜负,大宋步兵则用麻札刀杀入敌阵,只管砍战马的脚。

大量的拐子马跌倒,官兵奋起攻击,最终击败了12万金军,金兀术叹息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大势已去了,拐子马几乎团灭,铁浮屠全员战死,岳飞沉重打击了金军。

至此,威震天下的拐子马,消失在宋金战场上。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