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家镇,隶属于重庆市大足区,地处大足区西端,东与三驱镇接壤,南与荣昌区河包镇接壤,西与荣昌区铜鼓镇接壤,北与铁山镇相连接,距大足区人民政府驻地23千米,区域总面积53.53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三驱镇季家联保;1993年底,由季家乡、龙塘乡2乡合并为季家镇。截至2018年末,季家镇户籍人口为22986人。截至2020年6月,季家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季丰街199号。

2018年,季家镇有工业企业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中文名

季家镇

下辖地区

1个社区、7个行政村

别名

季家坝

地理位置

大足区西端

面积

53.53平方千米

人口

1139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方言

重庆话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23

外文名

JiJia Town

车牌代码

渝C

邮政区码

402387

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火车站

大足站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重庆市大足区

政府驻地

季丰街199号

景点

季家妙高山

历史沿革

学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三驱镇季家联保,属大足区第一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为大足县新增第五区。

1949年12月,隶属第三区管辖。

1952年,新设双河区(第十区),季家划第十区管辖。

1958年10月,成立季家公社。

1961年10月,季家公社析置龙塘公社。

1984年1月,季家公社、龙塘公社分别改为季家乡、龙塘乡。

1993年底,季家乡、龙塘乡2乡合并为季家镇。

地名由来

季家镇因传说有季姓人家为过往客商食宿方便,在现季家小学往镇政府方向约200米处开了一家店铺,并有土地耕作而得名。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3年10月村组建制调整后,合并为7村1社区,52村民小组和3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仍驻季家坝。

2011年末,季家镇下辖东风街1个社区,曙光、柏杨、新水、龙塘、石桥、花桥、梯子7个行政村;下设3个居民小组、52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季家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东风街社区、曙光村、柏杨村、花桥村、石桥村、龙塘村、新水村、梯子村,镇人民政府驻季丰街199号。[1]

名称电话区号
东风街社区023
曙光村023
柏杨村023
花桥村023
石桥村023
展开表格

季家镇

地形地貌

季家镇地形以中丘窄谷、中丘中谷、浅丘宽谷和桌状中丘等四种类型为主,但以中丘中谷为主,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北部崎岖不平,东南部和中部较为平坦;主要山脉有妙高山;境内最高点圆通寺位于曙光村3组,海拔450米;最低点烂堰位于新水村6组,海拔200米。

气候特征

季家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左右,1月平均气温8℃,极端最低气温2℃(2011年1月23日);8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0.9℃(2008年8月23日);最低月均气温6℃(201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8℃(2008年8月23日);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

自然灾害

季家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等。

自然资源

季家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铜矿、麻姑石矿,页岩矿藏等。2011年,季家镇有耕地面积18381.9亩,人均0.9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季家镇总人口2237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5人,城镇化率3.8%;另有流动人口6560人。总人口中,男性11975人,占53.5%;女性10403人,占46.5%;14岁以下2852人,占13%;15—64岁16894人,占75%;65岁以上2632人,占12%;以汉族为主,达22355人,占99.9%;有纳西、土家、苗、藏、高山等13个少数民族,共有23人,占0.1%;超过4人的有苗、藏2个少数民族,其中苗、藏族各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4%;土家族2人,占0.1%。2011年,季家镇人口出生率4.1‰,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0.3‰,人口密度为平方千米417.5人。

2017年末,季家镇常住人口为13798人。

截至2018年末,季家镇户籍人口为22986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季家镇常住人口为11392人。[2]

经济

综述

2003年,季家镇实现生产总值9867万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粮食总产量9734吨。

2011年,季家镇财政总收入458.4万元,比2010年增长15%。2011年,季家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690元。2011年,季家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20万元。

2018年,季家镇有工业企业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发现国家2级保护植物

第一产业

农业

2011年,季家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7.9%,农业增加值1909万元。季家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为主。2011年,季家镇生产粮食1.4万吨,人均653千克。季家镇主要经济作物有白芷、柴胡、薄荷等。2011年,季家镇白芷、柴胡、薄荷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60万吨,其中薄荷1500亩,产量30万吨。季家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黑山羊为主。2011年,季家镇生产肉类1566吨;畜牧业总产值1879.2万元。2011年,季家镇水果种植面积0.1233万亩,产量2064吨,主要品种有柑橘、枇杷、李子、梨等。季家镇渔业以草鱼、鲤鱼、鲢鱼为主。2011年,季家镇渔业总产值2560.3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2011年,季家镇工业总产值为7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1500万元。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末,季家镇有商业网点150个,职工500人。2011年,季家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890万元,比2010年增长8%。

金融

2011年末,季家镇有2家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88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3%;人均储蓄3800元。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季家镇有幼儿园(所)1所,在园幼儿238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2所,在校生836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季家镇教育经费达496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96万元。

科技

2011年末,季家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人,经营管理人才2人,技能人才8人,农村实用人才15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季家镇有文化站1处,村文化活动中心8个。2011年末,季家镇有学校体育场3个;100%的城市社区和14%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2011年末,季家镇有广播电视站1个,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重庆、四川等24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54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季家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有卫生院1所;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4张;专业卫生人员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6人。2011年,季家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万人次,出院病人0.2万人次。2011年,季家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零,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万人,参合率98%;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社会保障

2011年,季家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4户,人数38人,支出10.8万元,比2010年增长20%,月人均236元,比2010年增长10%;医疗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00人次,共支出98.4万元,比2010年增长42%;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0人次,支出0.2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79户,人数1090人,支出136万元,比2010年增长3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3.6万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10人,支出56.8万元,比2010年增长25%;农村医疗救助30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00人次,共支出5.2万元,比2010年增长25%;农村临时救济30人次,支出5万元,比2010年增长2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4万元,比2010年增长15%;有敬老院1个,床位1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7人;有稻草援助中心1个,使32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652人,占季家镇符合参保条件人数的62.7%。

基础设施
  •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季家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千米,投递点8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50万份、期刊20万册;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有0.3万户。

  • 道路

2011年末,季家镇有桥梁3座,总长度0.06千米。

  • 给排水

2011年末,季家镇有自来水厂3座,铺设干线水管50千米,生产能力500吨/日,年人均生活用水12吨。

  • 供电

2011年末,季家镇有主变压器62台。2011年,季家镇售电量累计完成0.6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8.5%。

交通

季家镇有季家至铁山、季家至三驱、季家至河包、季家至铜鼓等主要公路过境。2011年末,季家镇有县镇级公路1条,总长23.5千米。

季家镇

文化

文物古迹

季家镇境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妙高山摩崖造像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石桥村宝峰寺、龙塘村回龙寺、元代古墓、梯子村宋代古墓以及妙高寺遗址等。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