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问题补充:首先他说不尚贤,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这跟现代人可能还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大多数人崇尚的是“以人为鉴”,这就是所谓的“标杆”。这儿我不想做过多的说明,毕竟他老人家的思想不是我这种凡夫俗子所能理解。我更好奇的是下面两句,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和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这两句我怎么看怎么矛盾。求解。

1232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6-08 15:21:32
共有11条回答
随便阁

上不好不恶,则下不以尚贤为名;

上不爱不恨,则下不以贵货为富;

上言下身后,则下不以可欲为权。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四宝斋

不尚贤,使民不争…出自《道德经》第三章,解读"贤、贵、盗、见”这四个字是重点。

①贤:现所有能见到都解释为"贤能,或有才能的人“。我认为这有些曲解老子这句话的本意。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治理,必须任用贤能之士,这个道理老子会不明白?答案肯定是否定,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周朝已经没落,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按说老子是希望贤能之士輔佐国家的,结束诸候割据,使人民安居乐业。如果贤人变成闲人,他们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人势必成为“争、乱、盗“之源,天下势必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所以,“尚贤,使民不争”的原解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贤”字应该作何解呢?"贤“从贝,在篆书中也有表示“多财“这一层意思,即财富,用现在的话说,人们不崇拜(追逐)财富,就不会因此而发生纠纷(争)。把“贤”字解释"为"财富“,这一转换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当初就连我都曾怀疑自已是不是搞了,但当我联系上下文解读之后,却发现这样解读才是最接近老子原本意思的。

②贵:指价格,物价。如:某东西价格怎么样?答曰:不贵。

③盗:甲骨文会意字,指看到“皿“(器物)心存不善之念,原译多解读为:偷盗,盗窃。但是这个“盗”字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学习,模仿。这句话其实说出国人爱占小便宜的行为,前几年的"蒜你狠”,“姜你军"就是如此,姜蒜贵的时候,大家一窝蜂都去种,有的地方政府还硬性让农民种这种那,当市场饱和,价格一滥,卖不出去就烂在地里,典型的劳民伤财。又如这段时间猪肉贵,就有人从价低的地方偷偷运来倒卖。老子这句话意思是:对紧俏的商品不擅自提价,人们有就用,没有就不用,不必多过地关注,炒作,这样人们就不会跟风,模仿。

④见,通假现,即暴露,有“财不露白"的意思。

⑤为无为,第一“为”作动词读wéi音行为,做事。第二为读wèi音作代词,为什么,即不带目的去作事。为无为:去做不为什么而去做的事。如:无为而无不为:不为什么而去作才能无所不为)。又如:毛主席题词的“为人民服务“。再比如我们现今提倡的"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开拓创新 ,有所作为。"等中的为,就需要辩音辩意去读,老子那个时候是没有拼音的。我个人照此解读《道德经》,释读起来要简单得多。

文本解读:不羡慕(追逐)金钱财富,人们就不会让发生纷争。不擅自提高那些难以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就不会让人们去跟风效仿。不暴露引起贪念的事物,人们就不会想入非非。因此(圣人)对百姓的治理,一是让他们沒有那么多的虚荣之心,二是能让保证他们的温饱,三是消减他们争名逐利的兴趣(志:志趣),最后就是让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致使人们常常处于知情达理(知),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样,那些耍小聪明(智:聪明),或自以为是的人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如果管理者没有目的、不存功利地去干事情(为无为),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某些观点可能与原意相差太大,朋友们若认同,就请点赞,若不认同,大可一笑置之。

霹雳游侠159509084

老子的想法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事物的天性总是要从外部获得而壮大自己。国力强盛的国家,总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那当然要吞并弱国的领土来实现。所以,老子的这套学说和孔夫子的仁政都没有诸候欣赏和采用。

杨吉德

学习《道德经》,请关注头条号:杨吉德


《老子》第一章讲了《周易》筮卦、卦名的起源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讲了《周易》阴阳理念对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从第三章起,是老子对《周易》六十四卦精要思想的解说。流传于今的最早解释《道德经》的文字是韩非子《解老》篇,一直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老子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这是学习《道德经》的关键。对于写作思路,老子在七十章说的很明白,“言有宗、事有君。”每章必有一个“宗”,就是起文的主体。每章必有一个“君”,就是主题思想。如果不知道宗和君,对文字的解释肯定走偏了,可惜,《老》学史上没有一个这方面的论述。没有这方面的论述,也就是没有人真正懂《道德经》。由此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国学大师,此并非虚言。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尹喜:“尚是崇尚。这句话指出了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根源,耐人寻味。但说句老师可能不愿听的话,本章开篇没头没脑地说‘不尚贤’,总觉得这样说没缘由。”

老子听此反而很高兴:“这个问题提的好,如果你没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看懂这句话。文字写的再好,前面没有因,也得不出果来。不该尚贤的时候不要尚贤,该尚贤的时候就得尚贤。也就是说,什么情况下尚贤,什么情况下不尚贤是有背景的,应该有个交待才对。其实我写的每个章节都有宗和君,‘不尚贤’是君,是本章的主题,但它是从宗引申出来的,这个宗就是主题的背景。我不告诉你哪是宗,你也不知道,这句话就显得突兀了。”

尹喜恍然大悟,转念一想,老师说的再精妙,把宗先说出来,充其量是个优秀的《周易》学者,如果不说出来,用语言的力量震撼读者,就是一个圣人了。

老子看着尹喜,知道他在想什么,笑着说:“我不会瞒你的,这一章的宗是乾卦。乾卦六爻全阳,全阳就全是贤人,就是说,这是一个民风纯朴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没有私心。在这种安详的社会环境下,你再提倡什么贤人思想,大讲先进事迹,人心就会大变,会向反面转变,就会为了争名利而把心中的恶魔释放出来,社会的纯朴风气则荡然无存。”

尹喜问:“老师这句话是不是有所指啊?”

“时下列国谁不请几个贤人坐镇朝殿啊,不然会被人们认为因循守旧。可除了个别成功的例子,其余那些精英做的什么呢?无非是摇唇鼓舌、卖弄学问、假公济私,还有的是敌国的卧底。民众被这些精英思想所鼓动,纷纷争相效仿,不安心于原有的体制,自此世风日下。所以真正的治国理念是让全民皆贤,而不是树立先进典型。”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尹喜:“根据上面所说,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六爻全阳是一个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人们不把物质据为私有,再贵重的东西,离开他的主人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人们不看重难得的东西,民众就失去了做盗贼的动机。看见宝贝不产生欲望,民心就不会乱了方寸。”

布衣闲人10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三章里的一段话。我觉得第三章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单拿出这段话来说,难以弄清老子的本意。现在把第三章的完整内容引述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对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意是说,不器重有才智的人,百姓之间就不会引起争端;对难以得到的东西不重视,百姓之间就不会发生偷盗;不提供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百姓就不会想入非非。因此治理天下人的方法,就是既要让百姓无贪得之心,又要让他们吃饱,既要让百姓没有坚强的意志,又要让他们身体强壮,要经常使百姓处于无知无识无贪欲的天真自然状态。这样,即使有才智又有野心的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用这种清静无为的办法治理天下,天下还能治理不好吗?

从第三章的内容来看,贯穿其中的仍然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也是《道德经》的中心主旨。其目的是为他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政治理想提供理论依据。不尚贤、不贵货、不见欲、使民无知无欲、智者不敢为,这些论断的落脚点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换句话说,无论是贤者,还是百姓,只要回归到“无为”的自然状态,天下自然就会大治,就不会再有你争我夺的纷扰。遗憾的是,老子的理想千百年来从未实现过,也不可能实现,过去不能实现,现在不能实现,将来也不能实现。

公正地说,“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社会的稳定,国家的治理,必须“尚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能之士,位得其所,说明国家政治清明,他们就不会带领百姓起来造反,反之,贤能之士,不得其位,说明国家政治不清明,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势必奋起反抗,天下势必会陷入混乱。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不可能的。老子的论断,是只得商榷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书伴茶

谢谢邀请,老子说的话并不是很懂,觉得很深奥。 是啊,不暴露珍贵的东西,就不会使那些平凡的百姓心生邪念,这话也对,可我自己还认为,品格高尚的人,怎么会窥视别人珍贵的东西呢?话又说回来,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呀。 从这句话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情感问题。 无论从前的小说还是现代的电视剧里,相爱的人喜欢试探对方,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爱自己,可现在,敢这么玩的真不多,就算刚结婚的夫妇禁不住试探,还是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吧!毕竟诱惑太多,一般人招架不住。

浸淫之辞

其实后两句没有什么问题啊,反而第一句的意思,让道家内部出现了矛盾。就是老子的不尚贤和墨子的尚贤的区别。

【尚贤】: 举贤于上而用

老子生活的年代,社会还没有混乱到战国的地步。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不相闻,不尚贤的思想。但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却有区别,所以墨子虽然学出道家,但在道家的学说基础上,又主张尚贤。这就是墨子在老子【相间】的主张基础上,提出【相间相闻】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加入了人才和文化的流动性,是一种进步。

后面两句的意思,不管如何理解,貌似也离不开本意,不知有何矛盾之处?

许月白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种认知是很基础的认知。


那人人争名夺利,势必会引起争端。君主为了自己的欲望,虐待于民。百姓为各自名利,冲突不止。


老子就认为,他所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世道,就是由于人们争名夺利冲突不休而造成的。人由欲望而生出各种巧诈智辩,以为相争之工具。所以老子说自然,说无为,都是悬设一个没有争端、没有冲突的理想状态。


老子认为的理想状态,就是所谓「自然」的状态,即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外在的追逐与造作。人之欲望一起,即是「有为」,即是「不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

所谓五色、五音、五味即指外在之贪欲之生活,这使人追逐,有争竞之心,永无休止,最终「使人行妨」。所以应该「为腹不为目」,即只求安饱,而不求声色之娱。


所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是「为腹不为目」,即消除五色、五音、五味等外在引起人之追逐之物。后面云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皆是就此而言,也即第十二章所谓「为腹不为目」。安饱健康而无知无欲,自然而然。所谓「无知」,指的是没有因追逐欲望而起的伪诈智巧。


如果人人皆自然而然,不起争竞之心。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冲突,世间自然就太平了。


总之,老子认为人之欲望追逐,乃是世间冲突之根源。若无争竞追逐,则无冲突,则世间太平。故其言言无为、自然,皆就消除人之相争之根源——人之所欲立说。


比如说,有个东西非常难得但非常好吃,但在我不知道这个东西之前,这个美食对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直到我知道这是世间最好的美味,或者我尝过过这个东西,我才生了要吃它的欲望。并由此生出种种智巧相争,以吃到这个东西。那么,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美食的时候的状态,就是所谓「自然」,就是「无知无欲」。我确实对这美食是「无知无欲」的。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到那样的状态中去。便没有冲突,世间太平。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是此义。

朱文亮

对管理的最高定义,也是管理的总纲领。先从现有现象出发—愚民之治,再得出什么才是圣人之治。也阐明了什么才是无为之治,如何达到无为之治,要想达到无为之治又是需要非常长的坚持。

解释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是指一切让民众觉得好的称谓或行为。尚贤的关键就是使民为之争。看看这个争的政策,争名、争利、争地位,永远争不完,好比看家的狗,你扔一块肉(贤)给他,它便去争肉了,忘记了其本职:守家,因为以争为目的,故忘本,因此尚贤,是一种愚民政策。很多人争了一辈子,到头来头破血流,最终归于尘土,似乎什么也没留下。

难得之货,并非其价值无比,而仅仅是难得,并无特别实际之用途。若崇尚难得之货,常使民为之盗。例如某件价值不菲的古董,你千方百计的为了得到它,若放在家里,你睡的着吗?天天为之担心,觉也睡不好,觉得放哪里都不安全,时时刻刻想着是否有人算计你,想偷你东西,看谁都像贼;确实也一定会有人时时刻刻惦记着你的东西,这样的获得,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心安,还是为了焦虑?让所有的物品还原为其原本的价值,例如古玩就是历史研究价值、赏析价值,你去赏析它之后,心情愉悦,又不为之有任何担忧,又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那段历史,从中学得更多知识,因此不为之奇货而占有,便无为之盗而担忧。

可欲,让你心中产生欲望。欲望的产生源自于政策,不好的政策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欲望,欲望掩盖了最初的目标,致使心乱,这就不好了。

一开始让你们争,官级一级一级的往上争,然后让你们想法设法去得难得之货,让你们的欲望一直在升级,为心中的欲望,往往不择手段,一切就如同被操控,因此称之为愚民政策。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是以,是对上述现象的总结得出圣人之治。圣人之治是指正确的治理(管理)之道。虚其心,这里的心是指:争、盗、欲等一切有违治理之道的想法。实其腹,为让物还原为本来的价值,以使无心无欲,还以初心,如食为饱腹一样。弱志强骨,减少各种不同的想法,确保众人一心为目标前行。有如公司治理,大家不要有各自的小心思(志),而共同为公司的整体目标共同努力。各自的小心思就是志,公司的共同目标就是骨。若各自志向变成了骨,那么将本末倒置,最终必然失败。这是一种管理的教化,不要人为的制造各种争抢、难得之货、产生各种欲望,这些会实其心,强其志。而应该教会所有人能虚其心,能接受大家各种不同的想法,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而非为个人目标,故称之为:守道。

无知,是指不为无知之人,无知之人是指不讲道理、不解真理之人。无欲,是指不为心中有各种个人欲望之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指圣人(即各级管理者)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让所有人都不为无知之人,不为为私欲之人,故人人都守中,有圣人之心和见地,不为无知和私欲所控制。

智者,是指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也就是说最终会使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都不敢随意去以各种手段去欺骗人民,致使他们不敢为,因为人人都能识别和揭穿他们,那这些所谓智者,还能做什么呢?例如:所有的民众都懂得骗术之道,所以不会被任何花言巧语和各种形式所蒙蔽,那就不存在上当受骗,既然民众不会受骗,那些骗人的人(所谓的智者)还能再继续行骗吗?管理者(圣人)还需要做什么吗?什么都不用做,但做到无不治(即不会出现上当受骗)。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前面如何长期坚定的教化民众,它是一种防患于未然,让所有人都不断的提升自己,使民具备辨别美恶、善与不善、知者(与无知之人相对)、无私欲等等,而且很明确这是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这样的最终结果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治。

(个人理解,希望大家多加指点)

用户5934696539789

小到一个工厂,大到一个企业要想有,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比如足球,用古代这些办法,我看还是可行滴!

中海3284

社会的发展,就是靠人类的贪心。

文化的责任是使人的贪心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奔驰,而不是去扼杀它。老子的这一套阻碍社会发展。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